首页资讯

一年 3600,这钱发得太值了

时间:2025-07-30 14:31 作者:发飙的饺子

一年 3600,这钱发得太值了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生育孩子的年轻人发放现金补贴。

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因为这事儿是面向全国的,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给普通民众发放现金补贴(而不是所谓的帮贫扶困),这事儿,非常非常重要——重要到远远超过了补贴生育的范畴。

2018年以来,在多篇文章中我一直都在强调,最能改善当下中国经济的方式,就是无差别的给民众发钱。

在当前中国国情之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基建落后,不是什么产能不足,不是什么城乡差距,不是什么债务风险和房价下跌,不是什么西方国家围堵中国产业链,甚至也不是什么需求不振消费不足的问题(这个是结果),而是人口结构变化以及贫富差距问题,还有两者交织的代际收入分配问题。

先说人口结构问题。

1970年代开始,中国的主要行政领导人和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出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庞大的人口,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负担,要解决他们吃饭、教育、就业、生育等问题,可不妥妥的就是一种政府负担么?

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之下,为控制人口增长,从1979年开始,中国就开始实施人类有史以来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1对夫妻只允许生1个孩子),通过各种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胎,并对超生现象进行处罚。

进入到80年代之后,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国家更是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各地方政府的考核之中,而且一票否决,通过各种极其严厉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超生现象进行极其严重的处罚,农村里对超生家庭扒房拉牛囚禁拘留等手段全部使用,城市里凡有超生立即解除公职……

2013年中国放开了“单独二孩”(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允许生育两个孩子),2015年又实施“全面二孩”(所有夫妇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从而结束了长达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但很可惜,政策的转变为时已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民众观念的改变,中国整体的生育观念已经悄然变迁,绝大多数适婚适龄的年轻人,已经不大愿意生育多个孩子,在“二孩”政策红利耗尽之后,中国就出现了急速的出生人口崩塌:

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还高达1883万;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已经降至902万,7年减半。



不仅如此,2022年中国还出现了自1960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从更长远历史来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不经历大内战、大饥荒情况下的人口减少,而且,与以往历史上的人口减少不同,这一次的减少,至少在几十年内将是长期的、持续的、不可逆的!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还失去了保持几千年之久的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因为2021年印度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

严厉到不可想象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超过了30年(1982-2013),这也就意味着,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老龄化发展之迅速、程度之严重,必然会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成为人类之最。

根据相关估算,下面两幅图展示了1950年-2100年中国少年(15周岁以下,含婴幼儿)、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以及老年人(65周岁及以上)的数量和比例构成。





现在是2025年(图中竖线的位置),很多人已经感觉,中国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了,但他们可能都没有想象过,如果老年人口比例再增加两倍,婴幼儿及少年减少一半的国家,那才真正叫个老龄化社会呢!

讲完了人口结构问题,再来说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在主流媒体那里,是个典型的“房间里的大象”,人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但因为缺乏权威、全面、成序列的关于家庭部门财富的统计数据,所以贫富差距问题一直被主流媒体视而不见。

2019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针对3万余户城镇居民家庭,开展了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分布十分不均等,而如果扣除掉负债的净资产分布差距,更是大到惊人:

总资产前10%城镇家庭的平均资产达到了1511.5万元,占所有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47.5%;总资产后20%城镇家庭户均资产仅有41.4万元,占样本家庭总资产的2.6%;

净资产前1%的城镇家庭,户均拥有近5000万元净资产;净资产前10%-1%的家庭,户均拥有1026万元净资产;相比之下,总资产后20%家庭,户均净资产33.6万元,占样本家庭净资产的2.3%。



注意,这只是央行对部分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调查,根本不包含远比城镇居民更加贫困的农村居民,而且,可以想象的是,调查对象大概率是拥有户籍的大城市居民,他们本身已经是整个社会的财富顶端人群。

银行客户的资产构成,因为涵盖了更广泛的人群,而且直接来自银行的统计数据,能够更直接地看出来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情况。

我们的团队成员@呐喊,曾经根据2021-2022年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的公司年报,整理出来他们的个人客户数量、资产总量以及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资产总量,对比之下,更能直观发现中国储户的贫富差距状况。



不仅仅是财富差距有这么大,收入的差距也不遑多让。

2021年时候,中国最权威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以家庭为单位,将中国14亿人人均月收入分为11个等级,其中,有5.5亿中国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13.3亿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

具体说到劳动者收入差距最权威准确的数据,莫过于个人所得税缴税清单所反映出来的数据。

根据税务部门2024年发布2023年个人所得税报告,其中有两段话透露了个人收入情况:

当前我国无需缴纳个税人员占比超过七成,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进一步考虑“一老一小”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2023年全国有6700万人享受红利,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纳税人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税务总局近年来的个税申报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人员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但这部分人申报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五成以上,申报收入位居全国前10%的个人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九成以上。

个税起征点从月收入3500元提高到5000元后,个税纳税人,从1.57亿人下降到了6500万人,这就意味着全中国8亿劳动者中,实际上有6亿人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3500-5000元月薪的人大约有9200人,6700万人年薪在6-10万元(月薪5000-8000元),年收入百万的人数大约有65-70万人(占申报总人数的1%)。

根据税务局的这两段话,就可以建立起全国劳动者收入分布的一个图表。



这个严格根据个税缴纳的收入分布表格,是不是与我们在网上、视频号里看到的人人年入百万相差很大?

比现有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更令人不安的,是代际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并没有公布离退休人员的详细数据,特别是体制内离退休人员的数据,但根据2022年末的数据,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总数为1.3644亿人,而根据最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离退休党员有2146.9万名——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体制内人员或企业领导。

考虑到其中重叠的部分,大致可以认为中国当前有1.5亿老人处于离退休状态,可以不用工作领取养老金,这个数字,也在政府层面得到了确认。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1.5亿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主要是体制内离退休人员和企业离退休领导),他们不工作,其养老金收入水平却高于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收入。

当前社会收入的分配状态就是,年轻人月薪6000元的工作不好找,但每月退休金超过6000元的离退休老人,却一抓一大把!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不妥妥的颠倒了社会财富创造么?

无怪乎网上流行的段子说,现在的中国有两种人:

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想想看,有车有房,什么工作都不用做,每个月还固定的有5000-1万元的收入,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去旅游就旅游,想去跳舞就跳舞,在中国当今的消费水平下,这种生活想想都知道有多惬意,能不生机勃勃么?

寒窗苦读了十几年,金榜题名进大学,毕业出来一看,月入5000元对口工作都很难找,刚刚找到月薪5000元工作,每天当牛做马累得要死,却又要面临着买房(几个大城市的房子按这个收入大多数人一辈子收入也买不起)、结婚、生娃的压力,每天都要面对着如山的生活困境,被压得都喘不过气来,能不死气沉沉么?

现在,在全国层面出台了面向年轻人的生育补贴政策,这释放了好几个信号。

一是彻底纠正2015年之前实施了35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当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衷,是把人口当成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而现在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这是把年轻人给当成了服务的对象,把生育人口,当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这是政府层面对于如何看待普通劳动者、如何看待人口生育的一次观念大转折

中国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按照每个婴儿一年3600元,给3年来计算,每年支出也就在1000亿元左右,还不到雅江水电站建设费用的1/10,一点点钱,撬动整个社会的观念转变,这典型的属于花小钱,办大事。

不过,总有人爱抬杠,说每年就补贴3600元,有什么用啊?现在养孩子成本多高啊!

说这些话的人真的是,补贴3600元不是好事么?你本来也自己会生娃会养育,现在国家每年都白送给你300元,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么?

这一年3600元,对很多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确算不上什么,因为这些人本来其实就处于中国整个社会财富的顶端了,但对于中金公司所提到的那些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5.5亿人,你不知道用处有多大呢!哪怕对于对于6亿月收入3500元的以下的打工人,这都相当于多给你发一个月工资了!

怎么会没什么用处?

诚实地说,在内地的农村,母乳喂养的话,一年3600元基本能养活一个小孩子了!

一个普通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还不一定能挣到3600元呢!

第二,是经济层面的影响。

这一次面向全国针对不特定年轻人的生育补贴,这意味着,我们的高层思维,首次开始从生产型思维转向消费型思维,这也是一次观念的大转折。

前面提到,生机勃勃的老年人,会是中国消费的主力军么?当然不可能!

相反,哪怕再说年轻人死气沉沉,但只有年轻人,才会选择买房,选择生育,选择奶粉、纸尿裤、儿童床、儿童桌椅、孩子玩具……选择看电影,选择玩游戏,他们才是中国消费的主力军。

即便一个国家很富有了,但把钱以最合理的理由,发给最有消费倾向的人群,这本身就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难题,中国第一次阳光普照免费给民众发放现金,选择了发给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这正是撬动消费经济最好的一个着力点。

高层意识到,中国经济要持续进步,还是要靠年轻人,要靠年轻人生育更多的孩子。

这一举措,比那些针对生产型企业的消费补贴有价值多了,你买个手机,给企业补贴300元,补贴完了也就完了,但是,生个孩子你补贴3600元,这孩子成长过程,大家可是都知道,那是个吞金兽啊,针对刺激消费而言,1年1000亿元的生育补贴,我觉得比每年1000亿元的工业产品消费补贴有意义多了。

第三,是对贫富差距和生育观念的影响。

2018年-2021年,我曾经在多篇文章里提到UBI(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无条件基本收入),其中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就是认为,如果不考虑UBI对于人们生产精神的破坏,UBI是可以明显降低贫富差距的。

当时为了说明UBI可以降低贫富差距,我还特意列了一个表格。



每年1000 亿元的生育补贴,虽然资金不多,对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人也算不上多少钱,但对于中国超过6亿月收入3500元以下的劳动者,却有着重大意义,这意味着,只要你愿意生孩子,国家至少会出一部分钱,帮你养3年——某种程度上说,虽然很微小,但这肯定是在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代际收入差距。

这对于全社会关于生养孩子的观念,也是一次大转折,而且我也非常确信,这个政策极大概率能够刺激中国的生育率整体回升。

如果生育率真的开始回升,那就意味着在未来会改善中国的人口结构,这可是更长远的事儿。

实际上,在以前讨论中国是不是应该实施UBI的文章中:

给每个老百姓发钱,行不行?「链接」

我曾经详细讨论过,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管是美国、中国或者是其他任何国家,世界各国政府,其实都一直在偷偷的“印钱”。

只不过,他们拿着这个新印出的钱,转手就送给大企业、送给了金融机构、送给了这个社会上最有钱、地位最高、最不需要钱的那部分人,然后,再通过生产、消费、流通,才到达普通人的手中,而这在当代经济学中,还被美其名曰“涓滴效应”——但说白了,其实就是通过增发货币,来掠夺普通人。

所以,针对全民的无差别发钱,其实就是对这种连续几十年掠夺普通人来补贴生产、补贴大型金融机构的一种纠正……



这一次面对生育的补贴,算是开了个头,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针对全面无差别的发钱(UBI)。

说到底,我认为这一次面向所有有生育意愿年轻人发放现金生育补贴,意味着政府观念的一次大转折,也是整个中国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的一个信号,更是政府开始更加重视国民作为人的属性的一个信号——看似是一个发放生育补贴的事儿,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社会观念更新和转向的一个信号。

2003年,当中央政府决定,几千年来第一次确定放弃农业税收入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中国开始有点像一个现代文明国家了,开始把那些从事最艰苦农业劳作的农民当成人来看待了。

这一次,我再次有了这样的感觉。

Top

1、国台办回应萧美琴涉两岸关系言论:说一套做一套,萧美琴是谁?

2、暑假过半,家长破产,暑假家长崩溃图片

3、《明末:伐定天下》制作人讨《渊虚之羽》檄文:真明末真抗清,明末渊虚之羽图片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wxw59.cn/ASA/detail/aemgnc.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发飙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