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8日电 题:轰炸日本,从这里起飞——百岁四川老人追忆中美反法西斯战争岁月
新华社记者叶含勇、李倩薇、王灏
“先按机腹下的开关,弹舱门就‘呜呜’打开,然后挂弹、安装、加装保险。”抗战胜利80年的一个夏日,在位于中国西南的成都新津机场,101岁的薛树铮老人用手比划着操作流程,向新华社记者讲述当年那座繁忙的停机坪上发生的事情。
薛树铮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20岁时作为机械师从宜宾菜坝机场调驻新津机场,为美军战机提供地勤服务。在他的回忆里,夜幕下的停机坪上灯火闪烁,一枚枚重250公斤、长约2.5米的航空炸弹,被挂载到B-29轰炸机上,这些飞机将飞往约3000公里外的日本本土上空,执行轰炸任务。
7月4日,101岁的薛树铮向记者讲述抗战时期为美军战机提供地勤服务的经历。 新华社发(陈居伟 摄)
老人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超级空中堡垒”B-29的情景,“那飞机太大了,4个引擎一起发动,轰鸣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飞机启动产生的气流,能把人吹得站不稳”。作为上士班长的他,当时带着10名机械兵,负责两架B-29轰炸机的加油、装弹工作。
清晨,机群呼啸着冲上云霄;傍晚,它们从战场陆续返航。薛老记得,有的飞机没能回来,还有的受了伤,眼看快飞到机场,不幸坠毁了。“这时我感到十分难过。”
他说,日军飞机也曾来轰炸机场。“警报突然响起,敌机的照明弹把机场照得雪亮,我们赶紧跳进跑道边的水沟躲避。”老人用仿佛平静的语调描述生死时刻。
这座承载了反法西斯荣光的机场,位于川西平原核心区域,始建于192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津机场被国民政府确定为空军重要战略基地,随后得到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