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12:34 作者:渡红尘
破解发展之问:从“红利依赖”到“内生驱动”的破局之道
“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模式曾让中国抓住全球化红利,但当低成本优势消退、外部环境动荡,“再次走上幸福富足之路”的核心,正在于将“搞好自己的事”转化为内循环的韧性与外循环的竞争力。
为何要告别“红利依赖”?
过去的增长模式有其时代必然性: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全球产业链,用人口红利换技术和资本。但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2000-2023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超8倍)、环保约束强化、全球供应链重构(区域化替代全球化),倒逼发展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
两个大循环如何“双向贯通”?
内循环不是“闭门造车”,外循环也不是“被动跟随”,关键在形成“内强根基、外拓空间”的联动机制:
循环方向 核心抓手 落地路径
国内大循环 激活内需 1. 提升居民收入占比(2023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约43%,需向50%+迈进) 2. 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减负,释放消费潜力) 3. 县域经济升级(县域消费占比超50%,需补齐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短板)
国内大循环 产业链升级 攻克“卡脖子”技术(半导体、高端装备等),同时将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如纺织业通过工业互联网降本15%-20%)
国际大循环 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 1. 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带动技术标准出海 2.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基建能力与沿线国家需求对接(2023年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2000亿美元)
国际大循环 培育“新比较优势” 从“成本优势”转向“创新优势”(2023年研发投入占GDP达2.55%)、“市场优势”(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
老百姓的“幸福富足”如何落地?
幸福不仅是收入增长,更是“机会公平”与“民生托底”:
- 就业质量提升:从“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2023年开展补贴性培训超3000万人次)让劳动者适配高端制造业、服务业需求。
- 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距(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达96%),让发展成果更普惠。
- 资产性收入扩容:通过乡村振兴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通过资本市场改革让居民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如公募REITs扩容)。
总结:以“内生动力”应对时代之变
走好下一程,本质是一场“从外到内”的能力重塑:既要让内循环成为“稳定器”(居民消费、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也要让外循环成为“放大器”(规则对接、优势输出、资源整合)。唯有将“搞好自己的事”具象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机会,幸福富足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1、突发!以色列临门一脚被踢爆,美国彻底傻眼,列强今犹在...,以色列遭受袭击
3、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协议发布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