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国家育儿补贴是全面生育福利的起步,国家出台育儿政策
【文/梁建章】
中央财政应成为发放育儿补贴的主体
近几年,多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我们认为,育儿补贴应该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财政作为辅助。原因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财力补贴生育,只有中央财政才有这个财力。况且,人口是流动的,地方政府并不一定是出生率提高的受益者,孩子长大后有可能到外地工作,为整个国家做贡献但不一定是为本地做贡献。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要增加人口,通过吸引外来人口的方式比补贴生育更划算。
今年两会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预示着中央财政将成为发放育儿补贴的主体,而地方现存的各种育儿补贴政策将作为补充和加码,以平衡地方差异。
育儿补贴发放标准 央视新闻
这次出台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预示着全面生育福利的起步,令人鼓舞,值得点赞。不过,与高昂的育儿成本相比,这次出台的国家育儿补贴金额还是太低:每孩每年3600元,相当于每孩每月300元,而且只补贴到3周岁,3年总共只补贴10800元。此外,这次国家育儿补贴没有把四孩以上也纳入补贴范围,也是一个缺憾。
一是现金补贴:给予每个一孩每月补贴1000元,给予每个二孩每月补贴2000元,给予每个三孩及以上每月补贴3000元,直至孩子年满16岁或18岁。
三是购房补贴,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按揭利息返还进行补贴。比如说补贴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的50%,三孩以上家庭的房贷利息可全部补贴(不超过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以上补贴金额,约占GDP的2%-5%。每年几万亿的补贴金额,看似很多,但要把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这是必须的。
有人担忧,大量发放生育补贴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事实上,这一担忧的核心取决于两大要素:社会产能的利用程度与就业市场的饱和状态。当前,我国正处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就业不足并存的局面,通过消费刺激政策,能够有效激活闲置的生产资源与劳动力,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并非通胀压力,而是物价负增长的通缩困境,此时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显得尤为必要。给育儿家庭大规模发钱,短期内会增加婴幼儿用品的需求,而长期则会增加对电器、汽车、房屋、教育、通信、旅游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些额外增加的需求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机会。长期看,人口的增加能够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急需扭转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趋势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虽然有所回升,但由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结婚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预计2025年出生人口又会恢复下降趋势。根据七普数据推算,2025年中国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人,其中,2025年20-3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而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只有610.6万对,比上一年减少157.6万对,降幅为20.5%。
在生育率方面,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其中2023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按目前的生育率,出生人口将以每代人也就是30年时间减少一半的速度萎缩。这个趋势依次对所有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先是奶粉、儿童用品和托育服务,然后是教育、食品、服装,再后是房屋、家具、家电、电子消费品、汽车、旅游、娱乐,最后是医疗、养老、殡葬等。这些面向消费者的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会逐步传导到面向企业的行业。上述影响不只是实际需求的萎缩,还有预期需求的下降,导致国内投资意愿低迷,进而引发资金和富裕人群加速外移。
长期低生育率对创新力和技术发展是负面的,与人口稳定的情形相比,快速老化和萎缩的社会的技术发展会更慢,并最终陷入停滞和倒退。影响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规模是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变量,人口数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发人员也就更多。这种人口越多、创新力越强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递增效应的,也就是说,人口越多,不仅总体创新力会越强,而且人均创新力也会越强,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所以,中国急需出台大力度的生育支持政策,以扭转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发放育儿补贴,就是生育支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育儿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但力度要够大。
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今年3月,韩国单月出生人口连续9个月保持增势,2025年第一季度生育率也高于去年同期。按媒体说法,这对于面临人口困境的韩国来说是“积极迹象”。
7月23日,《湖北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用政策“钥匙”打开生育“密码”——破解人口增长难题的天门探索》的报道,披露了如下数据:2024年天门市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今年延续向好态势,上半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5.6%。
国际和国内的经验表明,发钱补贴生育确实是有效果的,如果补贴生育没有效果,那是因为补贴的力度太小,需要加大补贴力度。
目前,中国经济产能过剩,投资饱和,很难找到回报高、长期效益好的项目。只有孩子是最好的“新基建”投资,通过中央财政把更多的福利给予养育孩子的家庭,一方面既有利于提高生育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一举两得的解决办法。
1、回应质疑,爱康国宾张黎刚称“别指望几百块的体检查出所有病”
2、昨凌晨3点,尹锡悦案关键证人死了!李在明低估了对手的势力,尹锡悦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