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一味强调中美合作恐怕是徒劳,但双方理应达成一个共识,周波百科
编者按: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应日本户田和平研究所(Toda Peace Institute)邀请,撰写了《信任的基础是对话——中美战略竞争的相处之道》一文,近期由该研究所正式发布。
在当前中美关系陷入战略竞争、互信持续流失的背景下,周波主张构建“可控竞合”的底线逻辑,强调双方应通过常态化对话与多层次危机管控机制,防止竞争滑向对抗。他提出16项具体政策建议,包括重启危机热线、推动中美军舰军机间直接沟通、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开展对话等,指出“对话不以信任为前提,却可为信任创造条件”。
文章还就台湾问题、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外空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剖析,认为面对特朗普2.0时期更为交易化、对抗色彩更浓的美方政策走向,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以风险可控与责任共担为导向的中美互动模式,助力全球战略稳定。
北京对话和观察者网翻译发布如下。
【文/周波, 翻译/王凡非】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军事强国,21世纪的世界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如何共处。从理论上讲,中美共处应比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这两个宿敌之间的共处更容易。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特朗普总统连任后推行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零和政策已使世界陷入更多动荡和不确定性。他对全球发起的关税战只是一个例子。这位更注重交易而非意识形态的总统似乎没有明确的对华政策。
一个问题是,他将如何应对身边的对华鹰派人士?在2025年5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上,听到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思发表了全面攻击“共产主义中国”的演讲,笔者不禁联想,特朗普是否想扮演“好警察”,而让身边的对华鹰派扮演“坏警察”?
在对话中,海格塞思不遗余力地描述中国的威胁真实可信,且“迫在眉睫”。这与他的前任奥斯汀在2023年和2024年对话中表示冲突并非“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的立场形成了180度的反转。海格塞思更进一步猜测,中国军队被要求在2027年前具备武统台湾的能力。
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笔者对中美关系的最大期许,那便是“可控”(manageable)。展望未来几年,笔者会用“竞合”来形容中美关系——也就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
当然,关键在于二者的比例如何权衡。美国担忧其霸权地位可能被中国永久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一味强调中美必须是合作关系,恐怕只是徒劳。但双方理应达成底线共识:不能让竞争演变为对抗。
这种共识的达成并非没有可能,一方面,大国关系即便存在竞争性,也依然具备韧性;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美国既无法拼凑出反华联盟,中国也无力带领“全球南方”国家反美。中国是美国的多数盟友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其他国家一样,它们会根据具体问题审慎做出抉择,而非盲目追随美国。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持续式微,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在这个后西方世界里,也不会认同“民主对抗专制”那套说辞。笔者毫不怀疑,当特朗普结束第二任期时,美国的全球形象和信誉将进一步受损。
如果说冷战的特点是两个宿敌之间的“相互确保摧毁”,那么今天,这两个竞争者或许可以追求“相互确保共存”。在笔者看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确保共存可以通过增加开放的沟通渠道、加强信任建设、在可能领域开展合作以及共同承担大国国际责任来实现。
同样的逻辑今天依然适用:信任并非中国和美国之间对话或互动的必要前提。美国和苏联之间毫无信任,但它们仍设法建立了一系列信任建设措施,并在消灭天花与和平探索外太空方面进行了合作。
中美应防止海空事故
国际海洋法对此帮助不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条款存在模糊性,允许各方选择性地解释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原因在于,该公约经过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九年谈判才达成。为了加速谈判,谈判中在多处做出了必要妥协,以保持灵活性。
1、71岁成龙抱孙画面疑曝光!房祖名被传秘婚小11岁女星,送房产追妻,成龙公布了与房祖名的真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