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韩国医生不够,医学院却抗议扩招?精英阶层固化谁来买单,韩国的医学生培养

时间:2025-07-29 00:41 作者:深海孔雀

韩国医生不够,医学院却抗议扩招?精英阶层固化谁来买单,韩国的医学生培养

iWeekly周末画报

2025年07月28日 09:02:31

近日,韩国教育部接受高校校长组织提出的建议,决定允许曾因罢课反对政府扩招医学生方针而被留级的8000名医学生复学,历时1年5个月的医界拉锯战终于落幕。然而,这场大规模对峙背后所反映的尖锐矛盾真的解决了吗?尹锡悦政府在2024年2月提出“扩招医学生”计划时,意在解决基础医疗领域和农村地区的医生短缺问题,却意想不到地触动了韩国医学界的阶层特权问题。医学界对扩招的激烈反对恰如2018年热播韩剧《天空之城》中的精英家长们对“外人”闯入的恐慌。但抗议与否,这都将决定韩国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医届拉锯战落幕

3058人——这是韩国大学医学院延续19年的年度招生名额。自2006年由卢武铉政府敲定后,这一数字便如磐石般纹丝不动。去年2月,尹锡悦政府抛出扩招计划,将招生名额提升至5058人,瞬间引爆争议:住院医师集体辞职、医学院学生罢课抗议,医疗系统一度瘫痪。17个月后,尹锡悦被弹劾下台,新政府与医学界终于显露妥协迹象:韩国医学生协会宣布罢课学生“全员返校”,对峙双方似乎迎来破冰时刻。这场拉锯战留下了深刻裂痕,舆论质疑双方都把公众健康当作谈判筹码,协商几乎停滞。从3058到5058,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韩国社会对医疗格局的博弈。

韩国医学生扩招问题长期困扰历届政府,即便是文在寅政府2020年提出的“十年增招4000人”这一相对温和的方案,仍遭到医疗界的抵制。2020年8月,韩国医学界为此爆发大规模罢工。面对医疗界的抗议,韩国政府采取强硬应对措施,下达紧急复工令,违令者将面临监禁、罚款或吊销医师执照等严厉处罚。罢工导致韩国医疗系统几近瘫痪,顶级医疗机构的手术量骤减30%~50%,多家医院急诊室被迫拒收患者。在新冠疫情蔓延的压力下,政府最终选择妥协,暂缓扩招计划。这一事件直接反映了医界对行业竞争加剧的强烈抵触情绪。彼次冲突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为2024年更激烈的医疗界抗争埋下了伏笔。

▲2024年12月,尹锡悦戒严令事件后,韩国医保工会官员参加“尹锡悦必须走,扩大公共医疗保障服务”集会,批评他的医改政策失败。

尹锡悦政府“一步到位”的扩招计划面临的阻力必然加倍。去年2月6日,时任保健福祉部长官赵圭弘突然宣布:从2025学年起,医学生入学名额一次性调整到5058人,增幅达65%。消息一出,住院医师集体辞职、医大学生罢课休学。此次扩招是前政府医疗改革举措的一部分,旨在解决基础医疗领域和农村地区的医生短缺问题。基于韩国开发研究院(KDI)、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和首尔国立大学等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尹锡悦政府认为,如果不进行扩招,到2035年将出现1万名医生的缺口。政府解释说,考虑到医学院的教育年限(6年)和住院医师培训年限(4~5年),2025年扩招的效果最早也要到2031年才能显现。

韩国政府在讨论招生人数时,最常引用的数字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医生数。截至2021年,韩国每千人拥有的临床医生数量为2.6人,在成员国中排名倒数第二(平均3.7人)。韩国医学界最大行业组织韩国医师协会(KMA)坚持认为,这并不构成问题,因为这一数字与医疗体系类似的日本(2.6)和美国(2.7)相近。医生们还指出,韩国未来将面临人口大幅萎缩,预计到2072年,韩国人口将从5100万骤减至3600万,这也意味着对医疗服务和医生的需求减少。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老年人平均需要的医疗服务是年轻人的三倍。韩国最有可能的人口发展轨迹是,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40%,2072年达到50%。与此同时,到2035年,还将有超过3万名医生退休。医生反对政府招生改革的第二个原因是担心大学的教育容量。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一些院校将难以提供正规的临床基础医学课程,教室、实验室,以及解剖课和实践操作所需的尸体数量不足也是问题。

不过,韩国医学界的激烈抵制行为也被不少大众和媒体解读为对既得利益的维护。数据显示,韩国医生平均年收入高达22.3万美元,这一数字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高的,是韩国普通工人收入的七倍。这一现象背后还藏着韩国医疗教育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医学院的招生群体存在严重的阶层固化。就如同2018年大热韩剧《天空之城》中描绘的那样,顶级大学的医学院被视为社会地位的终极象征,上流社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将子女送入顶级医学院。这实际上与现实争议背后的利益格局高度相似。据悉,韩国80%的医学生来自收入前20%的家庭,首尔江南区等富裕地带的学生凭借优质教育资源占据绝对优势,使得医学教育逐渐演变为特定阶层的“特权”。医学界对扩招的激烈反对恰如《天空之城》中的精英家长们对“外人”闯入的恐慌。外媒援引韩国某位医学教授对此现象的评价:“这个群体形成了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将医疗体系的所有问题归咎于政府,在封闭的精英圈层中不断强化这种认知,最终成为一种主流信仰。”在这种群体思维主导下,任何改革都可能被视为对其特权的威胁,进而导致医界展现出近乎偏执的对抗姿态。

▲2024年2月,首尔世福兰斯医院外的急救车,由非医院人员抬担架。当时韩国逾60%的实习医生因罢工没有报到上班。

医届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不管是医生或是政府,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医生分布不均的问题。皮肤科、整形外科、眼科和骨科等利润丰厚的领域,医生的平均年薪在35万美元到45.7万美元之间;这也导致急诊、心胸外科、儿科、神经外科、内科等关键领域的医生长期短缺。仅存的几位专科医生都聚集在大城市的顶级医院,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医疗空白。医生们指出,如果劳动条件得到改善,进行高风险手术和治疗的医生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和保障,医生的偏好可能会改变。尹锡悦政府也曾提出:将提高政府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费用,进一步激励医生坚持从事高难度但关键的专科;向留在农村的医生发放现金奖励;提高农村学生在医学院的入学比例等。然而,实际上无论政府如何大力整治乡村,在每个环节注入财政激励,医生仍然会被高利润的领域所吸引,用更多的医生来填补“热门”领域医疗市场的供给侧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可行的解法。一旦更多的医生在整形外科、皮肤科和其他热门专科领域分担同等数量的医疗服务,分配到个体的收入就会下降。

而这必然经历阵痛。2024年2月20日,住院医师大规模罢工拉开帷幕——这对韩国医疗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保健福祉部表示,在医生罢工之前,五家大型综合医院2023年的营业盈余为11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760万元),但去年,这些医院的合计赤字超过了2000亿韩元。扩招计划也随着罢工罢课、政府的轮替而逐渐搁浅。

癫痫支援医院协议会会长洪承峰曾强烈反对医生罢工,称此举“等于给重症患者判死刑”。他在公开信中强调:“为阻止10年后医生总数仅增加1%(1509人),而牺牲当下数十万患者的生命,这绝不可接受。”现实的情况是,留在岗位的医生作为群体中的少数,面临着巨大压力。7月14日,韩国职场人匿名社区“Blind”上出现一篇题为《我是留在医院的住院医师》的帖子。发帖人表示,自己选择留守医院照顾重症患者,却遭到网络暴力,医疗社区流传他的虚假信息和照片。听闻罢工医生即将返岗后,他出现心悸、手抖等症状,担心无法继续工作。发帖人的遭遇折射出韩国医疗界罢工事件中的道德困境。

▲2024年6月,韩国医生游说团体呼吁进行全国性一日罢工,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一名病人自行推着输液架走在路上。

随着住院医师与医学院学生陆续释放回归意向,围绕其“特殊待遇”的争议愈演愈烈。当前,住院医师团体正积极与反对“特殊待遇”的患者团体展开沟通 —— 韩国住院医生协会与患者团体择日举行首次正式会谈,这也是医患双方时隔1年5个月后的再度对话。患者团体态度明确:要求住院医生先就此前事件道歉,并承诺杜绝类似情况重演,而后才会讨论返院相关事宜。另一方面,医学院教育的正常化进程同样艰难。医学院的学年制特性使其学制调整空间极小,长期停课不仅引发舆论质疑,还面临课程压缩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的担忧。尽管教育部已将决定权下放至各高校,且各校初步方案拟允许学生返校开启第二学期,但关于毕业时间的安排仍存在分歧。反对给予医学生特殊待遇的民意持续高涨,截至7月24日下午4点,反对特殊待遇的国民请愿已收集到61085个签名,进一步凸显了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与争议性。

这场旷日持久的医疗改革博弈,表面上是数字之争,实则是韩国社会阶层固化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深层角力。从2006年冻结的3058个招生名额,到如今搁浅的5058人扩招计划,折射出的是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困境与精英阶层的特权保卫战。罢工罢课逐渐结束,韩国医疗体系的改革并未驶至终点,是继续维持少数人的“医学城堡”,还是打破现状构建普惠型医疗体系?这将决定韩国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

Top

1、在东莞袁崇焕纪念园想到的,东莞袁崇焕纪念园故居

2、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学-----市场是有成本的,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很现实

3、本次懂车帝测试数据难看的国产车,问题都出在过于激进的AI策略,懂车帝口碑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wxw59.cn/DOC/detail/zlcmcz.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深海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