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开始提高工资和商品价格,出口价格上升
转载去年的一个文章
中国港口装卸作业的人工效率是美国的14倍,值得骄傲。我们一个人干的活顶他们14个人。但反过来提供的岗位只有美国1/14,这本来也可以是好事,剩余的13个人做设备生产维护,造汽车(以前美国汽车行业这样高层次工业行业的生产率比中国高常倍拿来解释中国工资低,现在中国汽车行业生产率超过美国了,但行业平均工资是美国1/6),或者干脆开饭店服务这一个人—前提是这个人有比较强的消费能力。很可惜,工资是美国20%,不能提供多少消费力。 正常逻辑,要么高生产率,导致低岗位数量高工资带动消费。要么低生产率,导致多岗位数量低工资,维持就业。中国港口装卸岗,两头拿最低贡献。工作岗位容量是1/14,工资是1/5。倒是降本增效,出口竞争力强了,但就这样,内需能强就怪了。这个例子有点极端,对标美国用工成本。但即使换成大马一类,我们工人工资略低于等于大马的工人工资,但要看到人工效率太高,岗位容量太低,工人太辛苦。酒桌上听的是当地人搞矿山设备,半年干不完,换了中国队伍一个月搞定,但中国工人还是比当地半年没进展的工人工资低。(这故事不能证实,不信就不信了)。应该从具有较大优势的行业或产品的出口开始,有序的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带动本行业提高工资和国内商品价格,然后传导到其他的工业行业和社会其他岗位职业。这样会损失一部分外贸市场,但也会增加内需,未必不划算。虽然这个事情很难,很复杂,而且将来也许某个阶段,某些行业受到的害处大于益处。但面对我们一个人干别人14倍的工作(当然是因为自动化,到不是体力消耗14倍),却只拿别人1/5的工作这样的数字,不应该觉得这是我们出口竞争力的一部分就默许,因为我们真正要的是1是工作岗位,2是毛利,而不是出口额,这个价值取向是应该明确的。。。
大选期间,民主党那边为了证明川总打着maga的幌子收割自己粉丝,发布了这样一个进出口统计:和川总有关的一个书商,据美联社10月9日报道,其从全球贸易数据追踪平台查阅的记录显示,中国杭州一家印刷公司今年2月初至3月底期间向美国运送了三批。零售价60美元(当然这个60美元有川总的maga加成,其他书商未必能卖到这个价格),美国批发商在中国拿货价是3美元。。。
1.1中美消费总支出(包含物质和服务)就具体数字可以看世界银行1960年以来的统计,网址如下: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CON.PRVT.CD?end=2023&start=1960&view=chart2022年全球居民消费约55万亿美元,美国占约29%(15.9万亿美元),中国约14.5%(8万亿美元)。这两个数字具体对应的是: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包含物质和服务)
1.2居民商品消费(DS给的):主要商品类别 汽车、电子、汽油 食品、家电、服装美国是中国的1.25倍。
1.3货币价值和商品数量估算。但以上都是以货币价值统计的,以实际物质产品消费数量统计,这个品类太多,有的美国多,牛肉牛奶美国是中国2.5倍左右,也有中国多如猪肉,蔬菜中国是美国7倍,但大概说,手机电脑汽车等,说1.7倍到2倍差不多,就认为是1.85倍。所以论物质财富消费的货币数量,美国是中国的1.25倍,实物数量,中国是美国1.85倍,主要原因就是物价,美国是中2.3倍。
很多人认为,低物价好。前面所说的“有人颇为不信”就是认为中国消费数量其实更高(事实如此)所以美国的消费金额大没有意义,是虚假富裕。但我反对:“销售金额比销售数量更有意义,商家或者投资者不是搬运工按件收费,而是按销售额比例获利”中国的低物价,低工资的好处(通过外贸从全世界扩展市场获得利润)日益降低(现在扩大空间不大了,本帖主贴对2009年以来的数据有过大概统计,现在真没提高空间了),坏处日益变大(对内996,对外不能成为消费目的地作为对外谈判筹码)。我们消费量是美国的2倍,但消费金额却低于美国,导致全球厂家和商人都觉得美国市场更能挣钱,比中国市场重要。现阶段,消耗外汇,逐步提高物价和消费总金额,提高中国消费市场在全球的比重,真的把中国转变为消费型社会,这可能经济发展和外交的需要了。
当然这里仍然要吐槽一下川总:金融霸权与高物质产品生产力不能共存(看看一战前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他却想在维持金融霸权的前提下把美国物质生产力提到世界领先,这是胡闹。金融霸权和物质生产力霸权的经济较量也有点意思。再重复前面贴里的内容:应该从具有较大优势的行业或产品的出口开始,有序的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带动本行业提高工资和国内商品价格,然后传导到其他的工业行业和社会其他岗位职业。这样会损失一部分外贸市场,但也会增加内需,未必不划算。
1、现在国内在轻卡领域,电卡已经大规模应用了,重型和中型慢点,轻卡有电动的吗
2、迟来的深情比草贱!具俊晔拿手机平板天天守大S墓地被说太会表演,具俊晔综艺
3、长和计划邀请内地投资人加入财团,央企或谈判寻求进入,长和集团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