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一味强调中美合作恐怕是徒劳,但双方理应达成一个共识,周波百科
编者按: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应日本户田和平研究所(Toda Peace Institute)邀请,撰写了《信任的基础是对话——中美战略竞争的相处之道》一文,近期由该研究所正式发布。
在当前中美关系陷入战略竞争、互信持续流失的背景下,周波主张构建“可控竞合”的底线逻辑,强调双方应通过常态化对话与多层次危机管控机制,防止竞争滑向对抗。他提出16项具体政策建议,包括重启危机热线、推动中美军舰军机间直接沟通、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开展对话等,指出“对话不以信任为前提,却可为信任创造条件”。 文章还就台湾问题、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外空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剖析,认为面对特朗普2.0时期更为交易化、对抗色彩更浓的美方政策走向,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以风险可控与责任共担为导向的中美互动模式,助力全球战略稳定。
北京对话和观察者网翻译发布如下。
【文/周波, 翻译/王凡非】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军事强国,21世纪的世界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如何共处。从理论上讲,中美共处应比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这两个宿敌之间的共处更容易。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冷战期间,中美各自主导的势力范围划分清晰,这使得双方能够避免直接冲突。但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中美之间甚至不存在舰船和飞机的缓冲区,双方时常发生遭遇情况。
此外,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通过相互核威胁达成了 “相互确保摧毁” 的战略均势,而中美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均势,尽管在西太平洋地区,过去几十年中国军队取得了显著进步,使得中美军事力量差距逐渐缩小,且态势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一个问题是,他将如何应对身边的对华鹰派人士?在2025年5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上,听到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思发表了全面攻击“共产主义中国”的演讲,笔者不禁联想,特朗普是否想扮演“好警察”,而让身边的对华鹰派扮演“坏警察”?
当然,关键在于二者的比例如何权衡。美国担忧其霸权地位可能被中国永久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一味强调中美必须是合作关系,恐怕只是徒劳。但双方理应达成底线共识:不能让竞争演变为对抗。
这种共识的达成并非没有可能,一方面,大国关系即便存在竞争性,也依然具备韧性;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美国既无法拼凑出反华联盟,中国也无力带领“全球南方”国家反美。中国是美国的多数盟友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其他国家一样,它们会根据具体问题审慎做出抉择,而非盲目追随美国。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持续式微,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在这个后西方世界里,也不会认同“民主对抗专制”那套说辞。笔者毫不怀疑,当特朗普结束第二任期时,美国的全球形象和信誉将进一步受损。
中美应追求相互确保的共存
如果说冷战的特点是两个宿敌之间的“相互确保摧毁”,那么今天,这两个竞争者或许可以追求“相互确保共存”。在笔者看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确保共存可以通过增加开放的沟通渠道、加强信任建设、在可能领域开展合作以及共同承担大国国际责任来实现。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最大的恐惧是核战争。因此,限制、削减和核查对方的核武库成为必须。而中美之间的情况并非如此。尽管五角大楼认为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其核武库,但据报道,中国目前的核弹头储备估计约为600枚,仅为美国的大约十分之一。因此,两个竞争者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定期对话的习惯,以避免误解和误判。看到这两个大国对话而非对抗,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来说也是一大宽慰。
迄今为止,因新冠疫情和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而中断的中美之间的对话已恢复。这些对话包括高级别军事沟通、中美防务政策协调对话以及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令人欣喜的是还有新的进展:2024年,中国军队南方战区司令员吴亚男上将与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上将举行了视频会议。
这些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们不应仅仅是例行公事。相反,高级军官的互访应实现常态化;2008年建立的热线应更频繁使用;还应鼓励飞行员和水兵之间的直接沟通,因为随着中国军队全球行动的增加,近距离遭遇不仅会在中国附近海域和空域发生,也会在其他地区不可避免地发生。
国际海洋法对此帮助不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条款存在模糊性,允许各方选择性地解释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原因在于,该公约经过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九年谈判才达成。为了加速谈判,谈判中在多处做出了必要妥协,以保持灵活性。
1、记者:约克雷斯将现场观看阿森纳vs纽卡,阿森纳对纽卡斯尔视频直播
3、长沙一楼盘承重梁部分钢筋被切断,业主:300多万买的婚房,很膈应,承重粱钢筋断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