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当段子变成现实,“假装上班”公司来了
近日,杭州一家“假装上班”公司引发广泛关注。该公司提供“朝九晚五”付费上班体验服务,每人每日收费30元。除提供基本办公场地外,还包括前台接待、会议室、茶水间等一应俱全的“上班”配套设施,并推出了次卡、月卡、年卡等不同类型的团购套餐。据公司老板介绍,两个多月内,已有三四十人前来打卡这种特殊的“上班”体验。
图源:潮新闻
乍一听,这似乎是一场“花钱上班”的荒唐闹剧,甚至有网友评论:“上班已经够苦了,怎么还有人花钱买罪受?”然而,深入观察后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反映着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对职场归属感的渴望,以及自由职业者的自我调适。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类公司为待业人员提供了一个职场缓冲地带。“假装上班”的人需要的不仅是一张让家人安心的“工位照片”,更是一个维持生活节奏的锚点;朝九晚五的打卡制度让他们不至于在无序的生活中迷失,而是换一种方式与社会建立联系,来缓解暂时没有工作的焦虑。他们可以在这里从容地调整心态,为下一次求职积蓄能量。
从这一角度来看,“假装上班”公司不失为自由职业者的自洽场所。网络博主、独立音乐人以及经商创业人员等脱离传统职场的工作者,在社会所谓的“正经工作”固化思维的笼罩下往往承受着偏见。“假装上班”公司提供的“办公仪式感”和群体环境中,让他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身处群体之中,既保持着自由职业的灵活,又能汲取到职场社群的能量。这种环境带来的“伪装”并非是对自我职业的否定,而是反映了这些“自雇人士”渴望在主流职业的评价中获得认可和包容。
无论是“假装上班”还是真实工作,人们最终追求的都是充实的生活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人对“在场感”的执拗追求,在迷茫中竭力维持生活秩序,在不确定中守护尊严。三十块钱一天的价格不算便宜,但对踏入这里的人来说,或许值在买回了一份短暂的“如常感”。在找工作碰壁的日子里,在自由职业的漂泊感中,能按点吃饭作息,能和真真假假的“同事”打声招呼,甚至只是端正身体面对一块屏幕,都像是在提醒自己:生活不可能总在正轨上,有时候“假装在跑”,也是预备向前的一种姿势。
撰文 戴纪轩
2、“生命最初的指令”如何被启动?《自然·通讯》发布上海科研团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