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融资超百亿元,资本疯抢人形机器人,机器人 投资
量产和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
撰文/ 李觐麟
编辑/ 李 季
排版/ Annalee
从蛇年春晚的一首《秧BOT》到接连举办的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格斗赛,再到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80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齐齐亮相,2025年无疑是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
收获热度的同时,资本也在不断抛来橄榄枝。明星企业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估值超过120亿元,有望成为科创板的市值新龙头;“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开启第五次再融资计划。
7月以来,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平均每1.5天-2天就有一起投资事件发生,其中“亿元级”融资规模更是成为常态。
资本正在押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但量产和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困境却是人形机器人的现在。资本市场的火焰烧得越旺,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完整的商业逻辑也更需要经得住考验。
153亿热钱涌入,2天一起融资事件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个又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正在诞生。
相比去年的18家企业,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参展的企业连翻数倍,80多家企业同台炫技。
玩拳击、打冰壶、抓豆腐、写书法……人形机器人已经实现了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的创新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例如,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在展会期间展示了流畅制作爆米花的技能,而且还会根据顾客需求调制各类饮料,提供“是否加冰”等多种选择;
素有“社交悍匪”之称的灵犀X2虽然身形纤小,但却能掌握走、跑、跳、骑自行车、负重深蹲等高难度运动技能,还搭载多模态交互大模型,能展示“偷看”“挠痒”等拟人化表现;
上海电气带来了一款以“工业基因·场景定制”为开发理念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67厘米、体重50千克、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能够在多种工业环境中灵活行动并自主识别、定位和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大幅提升仓储作业效率。
从井喷的成果可以看出,人形机器人正从“花瓶”发展为 “帮手”,行业来到了质变时刻。
图源: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官方
与此同时,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融资热潮。2025 年,这一领域的热度急剧攀升,成为全球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从融资事件的数量来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至今,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次数108次,金额达153.5亿元。
7月以来,整个赛道的融资节奏更是进一步加快,平均每1.5天-2天就有一起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事件发生。
种种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融资金额方面,更是屡创新高。
亿元级融资已成为常态,大额融资事件频繁出现,更不乏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全球顶尖投资机构。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达 10.37 亿港元;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连续完成 Pre-A++ 轮与 A1 轮融资,总额近 10 亿元;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在 7 月公布了相关融资进展,单笔金额均超亿元。
明星企业当然也在行列之中,今年春晚的《秧BOT》成功出圈后,宇树科技成为了人形机器人界的“当红炸子鸡”,不仅引起了消费市场的广泛关注,掀起一轮租赁机器人的热潮,还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
宇树科技最新融资进程
中国移动、雷军(顺为资本)、腾讯、阿里、蚂蚁集团等巨头争相入局,使得宇树科技在 C 轮后估值涨至 120 亿元。日前,证监会官宣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有媒体预测宇树科技的上市板块大概率为科创板,以其目前的估值来看,宇树科技将有望成为科创板的市值新龙头。
而已经上市的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也在“借东风”增厚实力。7月22日,上市19个月的优必选发布公告称,开启第五次再融资计划,拟以每股82港元的价格配售约3015.545万股新H股,募资约24.73亿港元,经扣除相关费用及开支,募资净额约24.10亿港元。
头部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强大的团队以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进一步推动了行业估值的提升。
征服万亿级市场,先解决量产
今年以来,无论是从资本热度还是市场订单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都迎来了井喷时刻。7月11日,中国移动计划用4605万元采购宇树科技的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和五指灵巧手,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单笔公开订单,也意味着“国家队”给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再添一把火。
放眼未来,EVTank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1800万台,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5万亿元。摩根士丹利也预计,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下半年将于中国“被广泛采用”。
图源:新战略
政策与前景,让人形机器人行业今年正式迎来“量产元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现实情况是,尽管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技术研发和资本注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量产和商业化落地环节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生产工艺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涉及机械、电子、软件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技术,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极高。
“目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生产仍依赖手工完成,虽然小批量生产时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一旦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就会暴露出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某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员透露。
关键零部件的产能瓶颈也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程,以行星滚柱丝杠为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且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数量有限。
目前,行星滚柱丝杠的生产仍依赖手工操作,导致产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其他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也存在类似的产能问题,因此整机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且由少数企业主导,议价空间极小。
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要实现从百台到千台甚至万台的跨越,不仅需要在生产工艺上进行重大创新和改进,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还需要加大对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以保障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马斯克透露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
再谈商业化落地问题,人形机器人的成熟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大多仍处于展示和试点阶段。
例如春晚的《秧BOT》节目让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一夜之间有了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引发消费市场和租赁市场的火爆,但随着热度降低,其产品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也开始大幅下跌,这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表演、观赏场景还不足以打开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在其他场景的应用中,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的作用也十分局限。例如傅里叶智能在2017年就切入了医疗康复机器人市场,在养老护理场景中,虽然人形机器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健康监测等服务,但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复杂多样,机器人在应对突发情况和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方面也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
教育场景中,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学校进行试点教学。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虽然能够为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体验,但目前其教学内容和方式还不够丰富和灵活,难以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此外,“软硬一体”交付能力仍是行业痛点。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硬件设备,还需要强大的软件系统来实现其智能化功能。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软件与硬件不兼容、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和产品推广。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期。近期的融资热潮,彰显了资本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但行业在量产和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困境也客观存在着,人形机器人行业要实现从概念到现实、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一切还需要耐心。
1、世锦赛4连冠!陈芋汐10米台断层领先摘金,超第2名63.40分,陈芋汐夺冠回放
2、外交部回应两名中国人在东京遭袭:敦促日方保障中国公民安全
3、如何看待女乘客穿吊带乘高铁,收到乘警提醒如遇不法侵害如何处理的小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