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每天快走15分钟,死亡率直降20%!
7月31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颠覆传统!微型中微子探测器开启粒子物理新纪元
美国杜克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利用仅重几公斤的微型探测器捕获了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其质量比传统探测器轻数个数量级。这一突破性技术为验证物理定律及探测恒星坍缩释放的中微子提供了新途径。相关实验CONUS+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Nature)。
中微子是不带电的基本粒子,极少与物质相互作用,探测难度极高。传统方法依赖观测中微子与原子内粒子碰撞时产生的闪光,但由于碰撞概率极低,探测器通常需重达数吨甚至千吨以提供足够的靶材。微型探测器技术的关键在于“相干散射”现象——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非单个粒子发生散射。相较传统方法,相干散射的效率提高百倍以上,使公斤级探测器成为可能。
CONUS探测器由四个1公斤锗模块组成,最初在德国核反应堆运行,后移至瑞士莱布施塔特核电站。升级版CONUS+在119天内观测到395次碰撞事件,与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一致。此前,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COHERENT实验已利用碘化铯、氩和锗探测器验证该技术。近期,另有暗物质探测实验也观测到太阳中微子的低能相干散射信号。
尽管相干散射技术无法完全取代现有探测手段,但其能同时捕捉三种中微子(含反粒子)的低能信号,弥补了传统方法仅能探测特定类型的局限。未来,该技术或与日本在建的“超级神冈”观测站等高能中微子探测器形成互补,推动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的发展。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AI会“良心不安”吗?科学家发现内疚让机器更合作
科幻作品常将人工智能(AI)描绘成冷酷无情的机器,但这并非AI发展的唯一可能路径。人类依靠愤怒、悲伤、感激等情绪促进思考、互动和信任,而AI同样可能演化出类似机制。
一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的研究表明,在模拟的AI群体中,“内疚”可以成为一种稳定策略,促进合作。研究人员设计了900个AI智能体,让它们参与“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一种分析合作与背叛的经典模型。每轮博弈中,AI可选择“合作”或“背叛”,短期来看,背叛能获得更高收益,但长期合作对整体更有利。
为了模拟人类情绪的影响,实验中的部分AI被赋予“内疚”机制:若它们选择背叛,并得知对方也在承担“内疚代价”,就会自我惩罚(如扣分),直至恢复合作。这种策略(代号DGCS)能有效防止AI被当作傻瓜反复利用,同时促进群体协作。模拟结果显示,在内疚成本较低且AI仅与邻近个体互动时,DGCS成为主导策略,使合作成为主流。
不过,该研究仅验证了内疚机制在AI群体中的生存与传播能力,并未模拟其如何最初形成。此外,现实中的AI是否真能“感受”内疚仍存疑。例如,如今的聊天机器人可以轻松道歉,但如果没有实际代价,这种“内疚”可能只是策略性伪装。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可能需要为AI编程类似情绪的功能,以增强人机信任。同时,若AI能自我调整,情绪机制或许会自然涌现。但该研究也受到质疑,如模拟实验的假设较多,且现实中的AI行为更难验证。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每天快走15分钟,死亡率直降20%!科学证实最简单长寿法
规律步行对健康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国外以往研究多集中于中高收入的白人群体。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一项基于美国“南方社区队列研究”的新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研究覆盖了美国东南部12个州的79,856名以低收入和非裔美国人为主的参与者,结果发表于《美国预防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研究表明,每天快步行走15分钟可使总死亡率降低近20%,而每日慢步行走超过三小时仅与小幅死亡率下降相关。这一结论在调整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后依然成立。
快步走的健康效益尤其体现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作为有氧运动,它能提升心脏效率,改善供氧和泵血功能;同时有助于控制体重和体脂,从而降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风险。此外,快步走门槛低、适应性强,适合不同年龄和体能水平的人群。
低收入群体常面临经济压力、环境污染以及缺乏安全步行空间等问题,同时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质量差、吸烟和酗酒)和医疗资源获取困难也推高了其死亡率。该研究为针对这一群体制定健康干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减少健康不平等现象。
研究团队强调,快步走的健康效益独立于其他运动形式;即使已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增加快步走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这一发现凸显了推广快步走作为简单有效健康干预措施的价值,尤其对资源有限的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告别高温高耗能!中国科学家实现室温催化丙烷高效转化
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利用水和光驱动的催化技术,可在近室温条件下实现丙烷高效转化,为低碳催化工艺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完成,发表于《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传统丙烷脱氢(PDH)反应需在600℃以上高温中进行,存在高能耗、催化剂易烧结和积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挑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铜单原子催化剂(Cu1/TiO2),结合光热协同催化与水蒸气辅助,将反应温度大幅降至50–80°C,同时实现1201 μmol gcat⁻¹ h⁻¹的高反应速率。
研究表明,该反应的关键在于铜单原子、水蒸气和光照的协同作用。光照触发催化剂表面水分子裂解,产生氢和羟基物种,羟基随后夺取丙烷中的氢原子,生成丙烯,而水分子作为催化介质不被消耗。这一机理与传统高温PDH或氧化脱氢路径截然不同。
此外,该技术可拓展至乙烷、丁烷等轻质烷烃的脱氢反应,并能直接利用太阳光驱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研究团队指出,这项成果不仅为丙烷转化提供了高效节能的新方法,也为利用太阳能驱动高温反应建立了新范式。(刘春)
1、李成钢:中美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2、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在世界屋脊上追风:探访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