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吨燃气轮机超级航母新思路,燃气轮机舰艇
前言
半年前我们聊过燃气轮机航母的相关话题,随着技术迭代,部分设备与方案已有新变化。今天这篇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调整补充的,虽然数据和细节较多,但能帮大家更全面理解航母动力逻辑,耐心读下来肯定会有收获。
先从“烧开水” 说起:航母动力的核心矛盾
无论航母吨位多大、动力类型如何,本质上都绕不开“能量转化”—— 核动力、蒸汽轮机靠 “烧开水产蒸汽” 推动涡轮,燃气轮机靠 “燃料燃烧直接驱动涡轮”。但不同动力模式的 “启动效率” 和 “使用成本”,直接决定了航母的实战价值。
常规蒸汽轮机痛点:“冷启动”
常规动力航母(使用重油锅炉的蒸汽轮机)的“冷启动”,可以理解为 “把完全熄火的动力系统重新激活”。这个过程比家里用柴火灶烧开水复杂得多 ——
家里烧开水:水壶加水、通电,几分钟就可以;
航母烧开水:8 万吨级航母的锅炉像 “超级大水壶”,装满水后要经历 “重油预处理→锅炉加热→系统检查” 三大步骤,任何一步都不能急。
具体来看,蒸汽轮机冷启动在于“不能快”:
重油得先“化冻”:重油是粘稠的黑色燃料,必须加热到 130℃以上才能流动,还要过滤杂质;锅炉得 “慢慢热”:要把锅炉水从常温加热到 200℃以上(防止设备因热胀冷缩损坏),最终产生 350℃以上的高压蒸汽,这个过程像给冰窖升温,急不得;
系统得“全预热”:蒸汽要充满全舰管线,涡轮要先手动旋转(盘车)、再用蒸汽初步驱动(冲车),确保整个系统 “同步激活”。
这也是为什么8 万吨级常规动力航母冷启动要 10 小时以上(极端情况如大修后需 48 小时),甚至停泊时还得让锅炉 “低功率运转”—— 靠持续耗能维持温度,避免下次启动又要 “从头烧”。
核动力:看似完美,却有着更痛的地方
核动力航母解决了“冷启动痛点”:核反应堆持续运转,随时能产蒸汽,第一次启动后只要不停堆,能快速达到满功率;而且核燃料寿命长达数十年,不用频繁补给。
但核动力的门槛极高: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小型化、长期维护(比如换料时需拆解舰体)都是难题,甚至无解。
燃气轮机:能当航母动力么?
从理论上来说,燃气轮机非常适合航母使用,最大优点是燃气轮机冷启动速度快,某4台燃气轮机大型驱逐舰,冷启动仅需2分钟(全系统准备约20分钟),但由于单机功率和进排气的问题,在航母上应用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燃气轮机进排气量大,最好能够做到直接进出,但这正好和航母要求的大甲板要求产生了直接矛盾,燃油锅炉近排气量小,机炉舱可以在舰体中间的水下以下部分,但燃气轮机如此部署,将会导致近排气管道转弯过多,效率下降,但这个也不是不能用,而是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进排气尺寸太大,舰岛尺寸体积大。
外国“某”级别的两栖攻击舰采用燃气轮机+柴油机发电+推进电机的动力模式,图片上可以看到巨大舰岛和倾斜排气口;该舰采用小功率电推巡航机燃机加速模式;经济性比较好;
而“女王”级别航母就是全电推进方式,在无敌航母就使用了燃气轮机,但舰底中置的燃气轮机问题非常多,所以但为解决进排气的问题,把两台36MW的MT30燃机+发电机放在右船舷舰岛下面,解决进排气问题,但加重了右侧重量,而且这个位置生存能力较差,也给舰体平衡带来问题,所以看到了女王的左船舷大外飘结构(如此大外飘不使用斜角甲板,也是有些浪费。)而这两台燃电系统也是用来加速使用,平时是柴油发电推进,加速时候发挥燃气轮机冷启动快的特点;但采用柴电续航+燃电加速的模式也存在尴尬的地方,就是花了最大代价的地方,却又是使用率最低的。
划重点:所就必须要解决燃气轮机排气问题,才能让大功率燃气轮机上航母。
但是后面问题来了,就是舰岛上的进排气装置面积和体积还要至少扩大一倍,虽然10万吨航母尺寸要比8万吨航母长出来30多米,完全满足布置需要,但这种做法有点不划算,弄不好还要双舰岛,甲板面积进一步缩减;本身电传动的优势就是舰岛布置方便,这种模式就是把事情搞复杂了;
新思路(1):燃气轮机+ 蒸汽轮机的 “联合循环”
既然单一燃气轮机有局限,那能不能让它和蒸汽轮机“合作”?这就是 “燃 - 蒸联合循环”—— 简单说,就是让燃气轮机的高温废气 “再做功”。也就是1+1>2的逻辑。
燃气轮机运转时会排出560℃左右的高温废气,这些废气如果直接排掉太浪费。联合循环方案在排气口加一套 “余热锅炉”:废气进入锅炉后加热水,产生高压蒸汽,再驱动蒸汽轮机发电或推动螺旋桨。
这样一来,系统热效率能提升到350%,总功率比单独燃气轮机增加 30%-50%。比如一台 50MW(6.8万马力) 的燃气轮机,加上余热锅炉进行发电,总输出后功率能达到78MW(约10万马力),如果是10万吨航母采用这种模式,那么需要4台50MW(单机约6.8万马力,共计28万马力),6台6MW柴油发电机(单机约8000马力,共计6.5万马力,作为巡航机使用),总功率可达236MW左右,而福特航母也是这个功率,也就是这个模式推动10万吨完全没有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废气温度能降到100-150℃,进排气装置体积和传统蒸汽轮机接近,甚至能把机组藏在水线以下,提升安全性。
优势很突出:
启动更快:冷启动约4 小时(比蒸汽轮机的 10 小时快太多),热启动最快 45 分钟;
效率更高:耗油量和中速柴油机相当,4 台机组交替运行还能延长寿命;
问题与麻烦
系统更复杂: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轮机要精准匹配,重量也更大(4 台机组加锅炉约 1200 吨,好在 10 万吨级航母能承受);以GE方案为例,25MW燃气轮机+7.8MW余热锅炉总重达302吨,较同等功率柴油机(74.1吨/8MW)显著更重。
仍有“热惯性”:蒸汽轮机部分还是需要预热,巡航时得给备用机组 “暖机”,才能快速切换到满功率。
新思路(2):燃气轮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循环
其核心是利用燃气轮机的高温排气作为sCO₂循环的热源,通过 sCO₂循环高效回收余热并转化为动力,最终实现 “燃气轮机做功 + 余热回收再做功”
sCO₂循环的本征高效性:超临界 CO₂(温度>31.1℃、压力>7.38MPa 时的状态)兼具液体的高密度(降低流动阻力)和气体的低粘度(强化传热),在 500-700℃温度区间的热效率显著高于传统蒸汽循环(朗肯循环)。例如,在 600℃热源下,sCO₂循环的理论效率可达 45%-50%,而同温度下蒸汽循环效率通常低于 40%。
燃气轮机余热的高效回收:燃气轮机排气温度通常为500-650℃(重型燃气轮机甚至更高),恰好处于 sCO₂循环的高效工作温度区间(300-700℃)。相比传统 “燃气轮机 + 蒸汽循环”(蒸汽循环需将余热加热至沸腾,中高温余热利用效率低),sCO₂循环能更充分回收燃气轮机排气余热,使整体系统效率提升 5%-10%(例如:传统联合循环效率约 63%,结合 sCO₂后可能突破 70%。
sCO₂工质的高密度优势:超临界 CO₂的密度约为 0.4-0.8g/cm³(接近水的 1/2),远高于蒸汽(约 0.001g/cm³)和燃气(约 0.0005g/cm³)。相同功率下,sCO₂循环的涡轮、换热器、管道等部件尺寸仅为蒸汽循环的 1/5-1/10(例如:sCO₂涡轮直径可能仅几十厘米,而同功率蒸汽涡轮需数米)。
集成度更高:燃气轮机本身结构紧凑,与小型化的sCO₂循环结合后,整个系统占地面积可减少 30%-50%,重量降低 40%-60%。这一优势对舰船动力尤为关键。
sCO₂循环的低惯性特性:无需像蒸汽循环那样经历 “水→蒸汽” 的相变过程,sCO₂工质在超临界状态下直接通过加热升压驱动涡轮,热惯性小。从启动到满负荷的时间可缩短至 10-15 分钟,而传统蒸汽联合循环通常需要 30-60 分钟。
与燃气轮机的协同响应:燃气轮机本身启动快(重型机约10 分钟,轻型机可<5 分钟),两者结合后,整体系统能快速响应负荷变化(例如:负荷从 50% 升至 100% 仅需 2-3 分钟)。
划重点:sCO₂循环虽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泄露风险:作为气体循环系统,存在二氧化碳泄漏可能,类似家用空调用久了需要补充制冷剂;
技术门槛: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特殊,对压缩机的高速转子、高压密封、轴承等技术要求极高,最终考验的是精密机加工和材料工艺。
国内技术储备:2020 年,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 6 兆瓦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压缩发电机组完成机械运转试验,并交付用户。该机组进口压力超过 20 兆帕,温度高达 600 摄氏度,系统热效率可超过 50%
总结:常规航母的“最优解” 在哪?
对于 10 万吨级常规动力航母来说,“燃气轮机 +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循环” 可能是目前最现实的选择 —— 它比核动力门槛低、比传统蒸汽轮机高效、比单一燃气轮机适配性强,还能满足电磁弹射等新装备的电力需求。在使用单机功率为60MW主机情况下,最大吨位可以支持到13万吨。
目前国内已开发出 30MW、40MW、50MW 级别的舰船用燃气轮机,可采用直推、燃电联合等多种动力模式,满足不同工况、不同航速下的动力需求。
结合自身技术储备,在现有基础上找突破,或许比盲目追高更有价值。毕竟,能解决实战需求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3、入驻抖音就能拉爆股价,周杰伦的号召力还是太强了,抖音火起来的周杰伦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