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白发人与机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时代不远了,白发人是哪个国家

时间:2025-07-31 22:54 作者:格鱼

白发人与机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时代不远了,白发人是哪个国家

2025.07.31


本文字数:2965,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彭海斌

人到中年,不由自主地操心老年生活。

今年36岁的邵天兰,是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梅卡曼德的创始人和CEO。近期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他说自己60岁的时候,中国年轻劳动力将远少于今天的数量。届时,许多老年人需要被照管,也有许多老年人仍需要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迭代,机器人介入工作和生活,将不可避免。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共同塑造了老年人的未来。工厂也罢,养老院也罢,白发人与机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时代不远了。


并肩工作

邵天兰算了一笔人口数量账。

他出生在1989年,那一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是2432万人;到了2024年,中国新生儿只有954万。这意味着等邵天兰60岁的时候,25岁的年轻人将不到他这一代人的一半。

“想一想,这是蛮可怕的一件事情。”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是世界工厂,从衣服到无人机,从电脑到光伏面板,中国所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工人,数量庞大的年轻工程师。年轻人口的大量减少,意味着生产制造,乃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

即便当下,工厂里一些重物搬运、涂胶、喷涂、打磨、抛光等环节的工作,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做了。梅卡曼德提供的是通用机器人的“3D眼睛+AI大脑+灵巧手”,客户包括了各类机器人企业,以及汽车、家电、物流、食品饮料、工程机械等行业客户。邵天兰认为,等到中国老龄化加深,这些枯燥、辛苦的工作更需要大量的具身机器人来填补社会劳动力的缺口。

如同今天的日本。

日本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且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日本社会同样存在许多老年人由于养老金不够支撑生活而不能退休。在日本的工作体系里,白发人与机器人协作的场景,已经并不鲜见。

2025年6月底,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亚马逊位于日本千叶县的配送中心。在这座配送中心的员工数量2000人左右,部署了2600台机器人,超过员工数量。这些机器人更多是搬运货物的自主移动机器人、流水线中上下料的机器人,而非今天中美企业大力投资和开发的人形机器人。

这座配送中心里工作着不少老年人。

“在日本,65岁是退休年龄。但是,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的身体状况仍是良好的,他们愿意继续从事工作,亚马逊也很欢迎他们来工作。”亚马逊日本物流运营总监Hiroaki Watanabe对记者表示,亚马逊在机器人协作方面整体操作系统相对简单,工人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同时他们工作所接触的屏幕端也会有很多关于如何进行工作的提示,对老年人来说整体难度相对较低。

亚马逊方面没有透露千叶配送中心60岁以上工作者的数量,不过据记者观察有5%-10%左右的老年工作者。他们已经无法搬运沉重的包裹,但可以在流水线上做产品的分拣。亚马逊日本平台每天处理的包裹数以万计,产品五花八门,目前机器人还没办法分辨出不同产品,机械手更没有灵巧到足以处理形态万千的产品。

日本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增长动能有所恢复,带动就业人口数量。据日本官方数据,202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8.1%,达到二十年来新高。在机器人的协作之下,老年人仍能在劳动力短缺的日本找到用武之地。

日本老年人与机器人协作的模式,可能也会大量出现在中国。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疫情前工厂曾出现招工难的情况。浙江、江苏等地不少传统制造类企业,早早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并引入了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完成货物搬运、上下物料等工作。一家玩具工厂的创始人告诉第一财经,当时在工厂里一成以上的工人岁数超过60岁。

目前机器人正在快速进化,对物理世界有更好地理解能力,处理更复杂的工作。这会进一步扩展和放大了人类的潜能。

在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对记者表示,目前机器人搬运物品的失误率大概千分之一,他们的目标是降低至万分之一,实现比常人更高的水准。

进入家庭的潜力

机器人直接服务于人类家庭,比进厂打工更难。

现在不少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有一只脚迈进了工厂。比如智元的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的绵阳工厂内,已经用于搬运物料箱。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也已经进入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工厂开始做分拣、质检等多项任务。但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服务于老年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的生活场景下,人形机器人能与老年人做的基本还是轻互动。

今年5月份的数字中国峰会期间,智元的远征A2机器人与另外一台机器人合作说了一段相声。这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的围观。

如果说年轻人需要情感陪伴,那老年人也更怕孤单。情感陪伴的价值不可估量。老年人的家庭数据可以植入机器人。家人们的照片、珍贵的录像,以及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文档等,可借助机器人对话和讲述,把老年人带回旧日的时光。

大模型出现之后,机器人进化速度加快。机器人今后进入养老院或者家庭,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它可以带老年人跳舞,教老年人打太极,带着老年人早上晚上去活动。

“机器人会记得老年人每天吃什么药,接下来一步就是给老年人的衣服收一收,把他的床铺一铺,拿一些外卖进来。”王闯说。智元已经和部分企业探索养老的场景,“因为年轻人去养老院陪护老人,缺乏足够多的劳动力,即使去干也缺乏足够的耐心。”

老年场景分很多层次。现在很多老年人的身体非常好,需要的是陪伴,机器人也许让他的老年生活更精彩愉快;至于照护卧床不起,甚至失智失能的老人,这已经远远超过现在机器人的能力范围。

除了技术能力,价格同样是制约机器人进入家庭的重要因素。那些买一台机器人的家庭,绝不仅仅是希望它讲故事、打扫卫生,毕竟这些功能完全可以靠手机上的APP和扫地机完成。

“消费者花10万元购买一台机器人,是希望他把家庭的各种家务都承包了。”王闯说,这些繁多的家庭应用场景的开拓,对机器人的泛化性要求很高,需要人工智能再进化。“家庭场景是一个巨大市场,占百分之几的份额都是一个巨无霸公司。但是进入家庭对安全性要求、对成本要求、对技能要求都非常高,现在还不能大规模地往家里去推。”

如果技术的进步,不足以令人形机器人直接帮助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那它可能以一种曲线方式发挥作用。邵天兰认为,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可以在越来越多的脏乱差的工作场景中替换出年轻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能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汽车越来越被视作移动的机器人。特斯拉已经发布Robotaxi产品,中国企业如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也在开发同类产品,这类产品使得驾驶员免于长时间驾驶的疲劳,也使得劳动力从出租等产业中释放出来,进一步充实养老产业的劳动力需求。

从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每一次机器(人)的技术跃迁,都伴随着机器替代人类的担忧,这一次也不例外。

一些工作岗位,比如手工纺纱、制造马车等几乎彻底消失了。不过技术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型工作的出现,比如研发和制造机器人的岗位。两百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和劳动就业人口数量已经极大增长。

机器人大发展,对于仍在工作岗位或者已经退休的老人,都不是坏事。

微信编辑| 雨林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欢迎提供。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

(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

Top

1、算力集体上涨,AI领域的最大受益者是谁?,a15 ai算力

2、纽约股市三大股指30日涨跌不一,纽约三大股指区别

3、外交部回应两名中国人在东京遭袭:敦促日方保障中国公民安全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wxw59.cn/IGN/detail/bpadyn.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