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既能“炫技”又会干活的人形机器人,为何还是不能让买家痛快下单?
技术的迭代肉眼可见,在去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十八罗汉”还在展馆列方阵、走正步;到了今年,人形机器人不仅会打螺丝、剥鸡蛋打螺丝,还可以做爆米花,打红酒。
不过在热闹的背后,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形机器人还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成本高、单价贵、执行效率低,这些现实因素让人形机器人的买家着实很犹豫。
“2025年被我们定义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我们也在思考,明年能否展示出更多为大家服务可落地应用的机器人,让客户当场签单、直接发货。”7月28日,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告诉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
有真价值才会有销量
2025WAIC最热闹的展台一定有宇树科技的名字。里三层、外三层将展台围堵得“水泄不通”是展览期间的常态,很多观众将手机高高举起,实时直播、拍摄机器人擂台赛。
“他们打拳击是真作秀,我们这边是真干活。”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朗智能”)COO 万彬在一旁感慨。
宇树科技搭设的机器人格斗擂台前,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将展台围堵得“水泄不通”。澎湃科技记者 胡逸璠 图
紧邻宇树科技展台的擎郎智能展台,这次展出了他们的新产品XMAN-F1。XMAN-F1可以制作爆米花,也可以根据顾客需求调制各类冰镇饮料。万彬认为,相较于去年,今年不仅参展的机器人数量明显增加,产品能力整体也在不断增强。
“大家都在尝试让这些机器人从‘展示品’真正转化为‘商品’——这意味着它们必须完成生活中的实际任务,具备实际价值才能被市场和社会资本真正接纳。从这个方向来看,今年整体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万彬告诉澎湃科技。
一个月前刚完成11亿元融资的银河通用,把超市货架1:1搬到了展区,向前来参展的观众展示机器人Galbot商品取送这一完整操作流程。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姚腾洲表示,不同企业在产品布局上各有侧重,从用户角度看,今年他们更关注“生产力释放”。
“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已显著进步,10年前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正在逐步落地。从商场迎宾到文旅演出再到工厂拣货,实际应用空间正被逐渐打开。”姚腾洲说。他认为,能在现实复杂环境中承担重载、重复、长时间运行任务的“劳动型机器人”更有市场前景,“能不能真正帮客户解放生产力,才是最终决定机器人市场体量的关键。”
智元机器人此次展区最大,有娱乐区和工作区。娱乐区域里,灵犀X2在入口处负责和观众互动吸引客流,远征A2机器人向观众做双语讲解,跳啦啦操;在工作区,智元机器人化身快递员,现场直播分拣快递包裹。此前,该公司的4台A2-W轮式机器人已在四川富临精工工厂创下三小时内在34℃高温下作业,搬运800余个周转箱、零失误的纪录。
人形机器人在展台展示干活能力。
在王闯看来,机器人炫技娱乐和真干活这两者本身并不冲突。因为机器人距离真正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还非常遥远,现在能找到非常好的落地产品,就可以先从落地开始。“不管是文化娱乐还是工业上的应用,只要能对客户产生真实的价值,让机器人的出厂规模逐渐增大,成本降低,都有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王闯说。
真正商业化还有多项挑战
尽管机器人本领着实在增长,但买家们仍在犹豫。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来现场看机器人的公司不少,但当场下单很少,采购方们需要把产品拿到具体场景中用过之后,才会真正考虑要不要买。
人形机器人在打麻将。
为什么会犹豫下单?
王闯坦言,这次展台花了不少巧思,但客户并不能百分百直接下单。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现在并不像手机产品,客户现场试用就能买。“(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是相对早期的行业,所以现在吸引的客户大多是有咨询意向或有购买意向的,后续还需要再深入地沟通。”王闯说。
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指出,客户犹豫的根本原因还是机器人普遍成本过高。
“客户会算账,现在大多数机器人完成标准动作的效率实际上远不如真人。”陈昱认为,只有把成本问题和执行任务动作效率都解决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才得以进行,所以现在机器人购买方仍还是在To G端和科研场景,实际商用场景还需要几年时间。
不过,在陈昱看来,机器人最重要的便宜好用,今后机器人执行效率越来越高、成本降低的趋势是可预见的,“但到底有多快,大家不好预测,大模型这两三年进展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我认为在机器人身上也是一样。”
姚腾洲透露,三天展会期间,银河通用的展台已经吸引了多位海外客户前来咨询、表达合作意向。“客户在意的核心点还是现实场景跟理想环境有较大差异时,机器人的模型能力是否具备在非理想环境下,依然有足够的表现能力。”
来自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上的深圳科盟创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曾汝康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也承认,与去年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相比,今年参展的人形机器人在多个维度已显著提升。“今年的人形机器人整体平衡性、续航时间都有明显改善”,曾汝康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机器人可以完成类似‘马拉松’级别的长时间作业,还有一些甚至已经在高频环境下完成打拳击、跳跃等复杂动作。”
不过,曾汝康也观察到,当下人形机器人实际销量并不多,这也直接关联到他们自身业务。“如果整机厂商不能实现量产,我们供应链的产能释放也会受到限制。”在他看来,目前客户犹豫的点在于,目前人形机器人更多还是集中在娱乐或展示领域,为了吸引客流而存在,而非真正以替代人工。另外,从成本角度来看,这类机器人售价普遍在50万至80万元之间,一个普通员工一年的用人成本可能只有20万元左右,性价比难以说服大多数企业客户。
曾汝康还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持续工作能力,是在大规模落地前必须跨越的另一道门槛。“人可以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但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馆里往往需要频繁休息或充电。这种耐久性短板,直接影响它是否能真正‘上岗’。”
在人形机器人结构设计上,曾汝康认为,目前多数机器人仍采用轮式结构,保证基本的运行稳定性,但这也意味着它们在面对楼梯、台阶等复杂地形时会存在明显限制。“如果你要实现真正的人类工种替代,比如大负重搬运或高柔性抓取,就需要进入更复杂的双足或多关节控制系统,这对算法和硬件要求都更高。”
1、15.8万全尺寸人形抱回家!逐际动力让具身机器人也有经济适用款
3、人工智能大会的主角,不只是机器人,人工智能大会时间几点到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