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产能过剩了老百姓还普遍贫穷?,为什么产能过剩 价格却居高不下呢
来源: 教员研习会总会 作者:教员研习会
现在有种现象,就是超市货架堆到天花板,直播间里主播喊破嗓子打折,工厂仓库里的货三年卖不完。像这种吊诡的景象:一边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多到溢出来,一边是大多数人攥着钱包不敢松手。有人说这是消费降级,有人说这是经济周期,可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产能过剩的今天老百姓还是普遍贫穷?
一、过剩从来不是真的“多”,而是有人“拿不到”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分析过一个尖锐问题:地里的粮食明明够吃,为什么还有人饿肚子?答案藏在分配里——粮食不在饿肚子的人手里。这个道理放到今天照样戳中要害。
2023年统计局就说我国人均GDP超1.2万美元,可现在看看身边人,有几个敢说自己能轻松买下超市里的进口水果?现在这个时代,商品繁荣,物质丰富,问题有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分配的秤歪了,老百姓有时候只能望洋兴叹,退而求其次。甚至有时候还得被数落一句“你努力了吗?”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就曾出现过更刺眼的对比:经济危机中,部分买办资本家为维持价格,把牛奶倒进黄浦江,工厂把滞销布匹当燃料,与此同时,闸北的工人全家挤在棚户区穿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郊区的农民挖野菜充饥。
当时《申报》记者问一个工厂主:“为啥不便宜点卖给穷人?”老板冷笑:“便宜卖?他们连便宜的钱都没有。”这就是资本的逻辑:宁肯销毁,也不亏本;宁肯过剩,也不让渡利润。
现在的情况换了件马甲。手机厂商一年发布几十款新机,可多少人还在用三年前的旧机型?不是不想换,是房贷车贷孩子学费压得喘不过气。化妆品柜台的小样堆成山,可流水线女工的工资够买一支口红吗?
生产过剩的本质,从来不是社会总产品真的多到用不了,而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通过工资、税收、资本利得这些管道,流到了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手里的钱,撑不起他们自己造出来的东西。
二、群众路线的镜子:生产为了谁?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句口号,是经济逻辑的根基。他在1934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这话翻译到经济上就是:生产得围着老百姓的需求转,而不是围着资本的利润转。
可现在的生产指挥棒握在谁手里?是上市公司的财报,是投资机构的KPI,是直播间的GMV。资本要的是“爆款”,是“高毛利”,不是“必需品”。农民种的土豆五毛钱一斤没人收,超市里的薯片卖八块;纺织厂的纯棉布堆在仓库,网红店的化纤T恤炒到几百块。不是老百姓不需要土豆和棉布,是资本觉得赚得少,懒得伺候。
这就绕回了政治经济学的老问题: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的目的就为谁服务。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商品经济范围进行限制,初衷是避免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分配失衡。
那时候工人工资不高,但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手里的钱能实打实换成生活必需品。现在这些保障变成了商品,部分城市高房价让普通家庭透支多年积蓄,教育医疗的市场化运作也增加了生活成本,老百姓手里的钱被提前透支,就算货架堆成山,也只能看着。
三、唯物史观照妖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架了
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可生产关系反过来会拖生产力的后腿。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流水线、自动化、互联网把生产力推到了新高度,可分配关系还停留在资本主导的老路上,就像新鞋配旧袜子,怎么跑都别扭。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当前资本主导的分配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分析过:“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看看现在的工厂,机器一天能造一千双鞋,可工人的工资只够买一双;互联网平台连接亿万人,可部分平台抽成比例过高,挤压了劳动者收益空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通过股权、专利、垄断地位这些渠道,变成了少数人的财富,大多数人分到的蛋糕,跟不上生产力增长的速度。
历史上这种事儿反复上演。英国工业革命时,珍妮纺纱机让布比纸还便宜,可纺织工人却挣扎在温饱边缘——因为机器取代了人力,工人失去议价权,工资跌成了尘埃。
当时有个叫罗伯特·欧文的资本家醒悟了,在自己的工厂搞八小时工作制、建学校医院,结果工厂反而更赚钱。这说明啥?让劳动者有钱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变成真财富,不然就是堆在仓库里的数字。
四、破局的钥匙:回到“人民立场”
有人说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得靠发展解决。可往哪个方向发展?是让资本更自由,还是让劳动者更有底气?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早就指了路:“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现在的问题,不是生产力不够,是劳动者被束缚住了。工资增长跑不过GDP,更跑不过资本回报率;社保缴费压力不小,保障却面临市场化带来的新挑战;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资本的话语权相对强势。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工厂造再多东西,老百姓也只能当看客。
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地方。德国制造业工人薪酬在成本中占比显著高于部分国家,且工会能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所以他们的汽车、机床能卖到全世界,老百姓也有钱消费。这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是工人阶级长期争取权益的结果,本质上是调整了生产关系,让劳动者能分享生产力的成果。
五、过剩的时代,更需要“为人民生产”
说到底,产能过剩不是经济的绝症,是提醒我们该调整方向了。毛泽东同志当年推动“两弹一星”,不是为了炫耀国力,是为了让老百姓不受欺负;组织修建农田水利,不是为了GDP,是为了让农民能吃饱饭。这种“人民至上”的逻辑,放到今天就是:生产不能只为了利润表,得看老百姓是不是真的过得好。
超市里的东西再多,老百姓买不起,就是资源浪费;工厂开得再大,工人没尊严,就是社会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像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让生产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创造者,过剩的货架自然会空,贫穷的帽子也才能真的摘掉。
这个时代不缺商品,缺的是让商品流向需要它的人的制度;不缺财富,缺的是让财富滋养创造者的公平。什么时候我们能明白,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才是经济真正的底气,那时候,过剩和贫穷这对怪兄弟,自然就会消失。
2、上半年山西民政:多举措并行保障民生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3、两次延期后回复上交所问询!综艺股份拟2.2亿入局功率芯片公司,转型还是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