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关键行业,中国电子云发布全链路AI解决方案,中国电子云是什么
7月26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电子云主办的“中国电子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中国电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桂荣,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张成金,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等出席活动。论坛汇聚政产学研用等领域代表,围绕数智产业发展、AI创新应用等议题深入交流,共探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路径。
聚焦前沿 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
郑纬民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芯片、算力、数据、生态等领域都面临着挑战。在此挑战与机遇并存节点,他认为核心要聚焦两件事,研制低成本个人用推理机与提高国产智算系统的可用性和好用性。低成本个人用推理机,能够让更多人能用上AI、用得起AI,如KTransformers系统通过以存换算的方式,让AI变得触手可及。在国产智算操作系统提升方面,郑纬民认为不仅要构建类CUDA系统,打破对国外生态的依赖,同时也要做好并行系统、编程框架等10个关键软件,让国产硬件的算力充分释放。最后,郑纬民表示企业拥抱AI有章可循:找准核心问题、用好高质量数据、微调基础大模型即可见效。
在签约仪式环节,中国电子云与中国长城、沐曦股份共同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仪式;并分别与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东航数科、南航数科、中国五环、中智股份、侨银股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以数赋智 解锁数据驱动AI千行密码
在“数据驱动AI”主题分享环节,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孟令杰、中国铝业集团首席信息官谢海、东航数科董事长高志东、广州国家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邵健围绕其所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实践与探索展开分享。
谢海表示,中铝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依托丰富资源和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启动数智化战略。“坤安”大模型作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集精准预测、科学求解等功能于一身,全面赋能有色金属全产业链条。中铝集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工作,在集团层面成立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实施应用指挥部,以“一把手”工程牵引,在基础夯实、生态构建等多领域发力,遵循“以价值定场景,以场景定模型,以模型定数据”的思路,同步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谢海认为,有色行业企业普遍信息化和高质量数据基础相对薄弱,面对人工智能和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迫切需求,需要进行思维变革,用层层倒逼的方式推动企业内部实现“数据化债”。
在“AI创新应用”主题演讲环节,南航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烽、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财经副总经理宁宇、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琳、北方算网运营总监唐丽君分享了其在AI创新应用方面的具体实践。
何烽分享了南航数智化战略与实践。他介绍,南航数科肩负着南航数智化战略和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使命。架构方面,南航数科以算力平台“供能”,以数据集“供料”,以算法平台“供智”,持续赋能南航业务数智化升级。数据方面,南航已建成统一的数据底座,入选国家“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场景创新方面,南航已梳理AI创新场景196个,投产74个,覆盖业务关键决策点。以智慧出行管家场景为例,南航依托客群数据集精准洞察需求,为旅客提供行前个性规划、行中高效畅行、行后情感链接的全程便捷服务。未来,南航数科将依托IT研发生态,携手中国电子云等行业伙伴,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民航动能。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财经副总经理宁宇在会上发布新华财经专业终端(智能一体机)。产品搭建了“算力+模型+数据+平台+应用”的“五位一体”架构,先期聚焦银行对公业务,开发覆盖“获客、识客、鉴客、留客”全流程的智能工作台,能够实现快速部署,开箱即用,支持用户数据本地化处理,让AI能力与业务场景充分融合,定义智能金融信息服务新范式。产品以新华财经国家金融信息平台的数据底座为支撑,保障了数据信息的权威可信,同时结合中国电子云“云数智”全产业链优势,搭载了国产服务器及算力芯片,兼容国内前沿大模型,满足安全使用需求。双方将持续研发创新产品,打造连接AI技术与信息价值的“智能枢纽”,推动金融、企业、政务等领域数智化转型。
唐丽君分享了北电云作为北京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多层级架构,深度赋能AI应用创新,在算力调度层面,北方算网依托与中国电子云的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北京市算力运行服务平台,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算力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统一调配和高效使用。北电云衔接AI应用层与用户;AI应用层集成多类型模型,覆盖多元场景;模型服务层为应用提供模型支撑;一站式AI开发平台助力开发者加速,整体构建完整服务闭环。目前,通过该模式,北电云服务了某钢铁集团研发机构开展了工业大模型推理训练;服务某市构建了城市级算力券发放平台,助力区域数字产业加速升级。
联合倡议 加速中国自主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倡议围绕:统筹技术研判,构建创新指引体系;优化国产算力生态,筑牢自主可控根基;推进行业侧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进行业创新应用建设;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构建人才培养矩阵五个方面提出,共同加速中国自主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此次论坛是中国电子云深耕人工智能领域、践行“赋能千行百业数智转型”使命的重要实践。未来,中国电子云将持续发挥技术、生态优势,以AI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贡献力量,助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总台《2025中国·AI盛典》上海启幕,与您“相AI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