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在上海,见证人工智能的灿烂星图,上海新城定位
华为将展示业界最大规模的“昇腾384超节点真机”,思科公司全球首发“CX生成式智能运维平台”,中国电子“源启”以软硬一体化设计打造可靠技术底座,百度智能云“万源”以三层架构释放异构算力……
7月26日,作为全球AI领域规模最大、专业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顶级盛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将在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徐汇西岸等多地同步启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汇聚了来自73个国家的800家企业,展出3000余项前沿技术成果。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从2018年首届大会至今,WAIC也见证了人工智能应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走进普通人生活的八年征程。
西有模速、东有模力
作为人工智能高地,上海正以系统性创新重塑产业竞争力。今年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5年7月24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AI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即将启幕,会场布置一新。视觉中国 图
上海将人工智能纳入三大先导产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加速形成“算力筑基、模型引领、应用赋能”的全链条体系,“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
上海徐汇作为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吸引了浦江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顶尖机构,也吸引了腾讯、阿里、商汤等领军企业,还培育了无问芯穹、Minimax、阶跃星辰等10家独角兽企业。模速空间聚焦大模型生态,短短一年多就集聚超400家大模型企业;目前徐汇一共有10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
上海浦东已经形成了从芯片到终端、从技术到应用的高能级、全链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市40%;全国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浦东加快发展,工业、金融、医疗、航运、文旅等多领域代表性的垂类模型在浦东走向应用落地。
具身智能赛道是未来聚焦的关键领域之一。国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经发布了生成式机器人运动大模型,而宝信工业大脑等相关主体都在不断强化多模态交互能力和场景应用;西门子Industrial Copilot智能体系统将完成中国首秀,这套斩获“工业界奥斯卡”赫耳墨斯奖的系统,已为全球200多家企业提升50%生产效率。
上海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布局同样令人瞩目。全市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首位,正在建设的大型智能计算中心与公共数据授权平台,为AI企业提供从初创到成熟的全周期支持。国内领先的视觉处理芯片、国内唯一超大规模动态时空数据融合分析平台、知名AR眼镜等都将在浦东持续攻克多模态感知、空间计算、融合孪生等前沿技术。
“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打开。中国广阔而多样的产业体系,正成为AI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西门子中国董事长肖松博士如是说。
AI生态的四维支撑
过去五年,上海市围绕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强化基础支撑、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生态与制度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系统性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构建了“技术-场景-资本-治理”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推动上海AI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化发展跃升。
2025年5月1日,位于黄浦江畔的“模速空间”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未来感扑面而来。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24年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通过技术自主、产业赋能与生态构建“三位一体”,推动AI从单点应用转向系统化变革,为城市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引擎,将上海打造为全球人工智能(AI)高地。
方案聚焦“AI+关键领域”(如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及金融、制造、医疗等六大垂直行业,推动大模型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孵化器(如“模速空间”)、开源社区及测试评估体系,打通“技术-资本-场景”闭环。目标到2025年形成50个语料库示范应用和3-5个大模型孵化器,吸引全球开发者与企业协同创新。
2025年7月7日,《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这份包含四大类17项举措的政策文件,再次为AI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在资金支持维度,上海建立阶梯式激励体系:对营收超20亿元且增速领先的企业给予重奖;首次突破10亿、50亿门槛的企业核心团队可获得500万-3000万元奖励;小微企业达到2000万元营收即可获20-50万元支持。
在技术研发维度,政策聚焦模型服务与场景落地。不仅对调用云平台模型服务的企业给予算力补贴,更鼓励开发行业专用模型,提供最高30%的研发补助。对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支持比例高达50%。
在数据要素维度,上海率先突破制度瓶颈。通过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贷款、语料入股等创新模式,解决AI企业最关键的“数据粮草”问题。
在人才安居维度,浦东推出“两个百万”政策:提供100万平方米低成本空间扶持初创企业,配套100万平方米低租金青年公寓。徐汇制定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人才专项政策,不仅为初创团队和优秀团队提供办公、居住空间租金减免,还设立了5亿元青年人工智能创业基金。
可以说,这四维支撑不仅为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夯实了基础,也将为城市不断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新赛道。
多极竞合的中国方案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也成为当下城市竞争最激烈的赛道。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一些重点城市。
2025年7月18日,上海张江模力社区,工作人员佩戴“脑电帽”,全程无需手部操作,用意念操控游戏角色。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北京聚集了全国40%的AI企业、50%的产业规模,拥有121位全球顶尖AI学者,占全国总量四成以上。在2023年,北京AI企业融资达213起,大模型备案数量123款,两项数据均超过其后十个城市总和。
深圳则凭借制造基因与巨头生态强势崛起。粤港澳大湾区AI技术岗位以45.12%增速领跑全国,其中50万年薪以上职位占比达31.03%。华为前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联合16家企业打造产业生态链,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已成为全球工厂部署量最大的人形机器人。
杭州成为2025年最耀眼的产业黑马。DeepSeek-R1大模型以十分之一的训练成本实现国际顶尖性能,其开源策略推动国产大模型生态繁荣;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在政策引导层面,各城市形成特色发展路径。深圳发放“训力券”“语料券”“模型券”,企业完成大模型备案即可获得百万级补贴;苏州、合肥等新兴科技城市则通过产业政策实现超高速增长,AI产业资源开始向准一线城市扩散。
“中国经济奇迹最大的秘密就是地方竞争。”正如学者观察所言,这场没有输家的“AI城市战争”,正成为驱动中国智能革命的底层动力。
WAIC2025的展台上,宇树科技的机械狗正在表演后空翻,华为昇腾芯片在透明机箱中闪烁着蓝色光芒,西门子的工业智能体在虚拟工厂中协调生产流程……从核心技术到行业落地,从智能终端到生态链接,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折射出中国AI发展的灿烂星图。
各大城市依据自身禀赋构筑差异化AI竞争力,不同城市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推动中国AI产业攀向新高度。当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与80余位中外院士在内的全球1200余位嘉宾,齐聚浦江之畔通过WAIC共绘AI新纪元时,世界也将见证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无限可能。
海报设计:周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