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12:23 作者:养家口胡
乘凉的老年人,涌入快餐店,老年人餐饮配送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不舍得开空调的老年人,涌入快餐店
大暑来临,天气越来越热,纳凉的老年人,“攻占”快餐馆。
最近,山东聊城大批老年人在肯德基纳凉的视频引起热议。视频里,老人占据了大部分座位,聊天、打牌好不热闹。
但问题在于,部分老人不点餐,“霸占”就餐区域,真正的顾客反而无处可坐;甚至有部分老人光脚躺在椅子上,门店环境因此受到影响。
门店员工劝离无效,当地政府介入收效甚微,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这次,舆论集体站在了餐饮店家这一边。
有网友表示部分老人行为不妥,影响商家正常经营;还有网友认为肯德基让老人进店乘凉,展示了品牌温度;更多的网友认为,老人纳凉需要当地政府帮助解决,将压力转嫁给品牌方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7月21日,#老人纳凉的成本不能转嫁给肯德基 登上微博热搜第1位,让这件事的热度更上一层楼。
随着气温飙升,多地的餐馆,都遇到了这一问题。
前段时间,在江西,老人在华莱士餐厅内扎堆蹭空调、聊天的视频同样引起了热议。视频里,店家用喇叭循环播放“要聊天去外面聊,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但仍有部分老人选择无视,直到当地政府介入调解,才暂时劝离了老人。
◎网友大多支持店家
在社交媒体上,#蹭空调 甚至专门成为了一个词条,点进去,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吐槽比比皆是。
上海,有消费者发帖称有老人在肯德基店铺内乘凉,“只能在拥挤的老人附近找个座位坐下来”,感觉“很尴尬”;武汉,有消费者称霸王茶姬和喜茶店内也有很多老年人,自己买完就赶紧走了;天津,有媒体报道当地的一些快餐店变成了“老年相亲角”,部分老人会象征性买杯饮料或白开水,但也有人只用免费调料包。
不只是酷暑期间,经内参君长期观察,在老城区一带许多连锁餐厅、咖啡馆都会变成老人家的免费聚集地,尤其是商场内的餐厅外摆区域,尤其是星巴克、奈雪、Tim's这类主打第三空间的咖啡馆、茶饮店,还有麦肯这类大型连锁餐饮店。
聊天、打牌、睡觉……
餐厅并非“无偿公共空间”
不止老人蹭空调,有些年轻人也会到快餐店蹭厕所、蹭Wi-Fi,在2021年左右还有关于快餐店“蹭座族”的报道。这种对“蹭”的纵容,又会给餐饮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营困扰。
一影响翻台率。对于餐饮、尤其是快餐店而言,翻台率是影响其盈利的重要因素。占用座位却少消费乃至不消费,真正的顾客无处落座,自然影响到店铺的营业额。
如老人蹭凉,不少店铺表示老人“开门就来,一待就是一天”,到了中午和下午更是人满为患。在视频评论区,有餐厅老板算了笔账:被老人占据的8张桌子,原本每天能接待60多单顾客,现在午高峰翻台率下降40%。
二影响顾客就餐体验。店内就餐,餐品口味固然重要,一个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更是锦上添花。但当店内的人多起来并大声喧哗,维持秩序与卫生,就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重影响,在于“被审视”。当餐厅里聊天人数大于就餐人数,多少会传递出一些审视的味道,尤其老人扎堆时,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仿佛春节回家,走到了村口的“信息情报中心”。
更难的是,餐厅往往是舆论的弱势方,尤其是连锁品牌。
在“顾客就是上帝”等的思维惯习影响下,部分消费者对商家的包容度往往更低,甚至会将商家维护自身经营秩序的合理行为曲解为“冷漠”“不近人情”。
如星巴克,去年5月有网友发布视频称一名男子刚坐下一分钟,就被店员劝走,视频一经曝光,就带着星巴克“不消费不让坐”登上了热搜。不少人在评论区表示困惑,认为此举不符合品牌对第三空间的最初设想。
尤其在网络时代,一个视频、一条举报,就可能对店员工作及商家名誉产生影响。有业内人士对内参君分享,大部分时间店员不敢管顾客,“怕上热搜,大部分都是友善提醒”,反而更多的是顾客间产生冲突,“有的顾客义愤填膺,说怎么不点餐还开会,就撕起来了。”
因此,即使面对不合理的占座行为,不少店家也只好“退一步海阔天空”。
两难困境,如何解?
餐饮店苦“蹭”久矣,而这种“蹭”的行为,归根究底,是消费者混淆了商业场所与公共空间。
很多连锁餐厅会提供一些便利,如开放厕所、共享Wi-Fi、允许短暂停留,部分餐厅还推出了专为户外工作者的低价套餐,但这些便利本质上仍然服务于消费行为,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而非作为免费的公共空间。
商家允许消费者临时歇脚,彰显了品牌温度,但一旦这份温柔被过度消耗,陷入两难的还是商家:既怕被指责“冷漠”,又扛不住经营损失。
面对这种两难处境,商家也在尝试用更妥当的方式维护经营秩序。
最常用的,就是温和引导,比如提醒消费、限制停留时间等,“礼貌劝退”。
如近年来兴起的潮汕牛肉火锅店 ,菜品的碟子上会标注如“8秒”“10秒”等的最佳涮肉时间,有些商家还会帮涮,一方面保证味道,让顾客感觉更方便,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最佳食用时间,缩短就餐时长。
曾在星巴克兼职的小优告诉内参君,面对没有消费的顾客,通常会提供优惠/代金券,询问对方是否需要下单;在高峰期时,则会直接询问对方能否将座位让给其他客人,礼貌“劝走”不点单的霸座者。
另一个办法,则是借鉴“堵不如疏”的思路,将就餐区域划分开来。
如星巴克,最近就在广州、深圳、海南等地的部分门店中,推出了“星子自习室”,供到店者学习。据报道,自习室不要求付费入座,不限时且不需要预约,门店端还免费提供电源插座、免费温水。
星巴克方面称此举是为了“满足顾客在不同时段、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开设自习室,更像是为了给人群分流。
根据星巴克常客小王观察,很多社区星巴克门店,家长都会在下课后和周末带小孩去星巴克写作业,暑假更多小孩都在星巴克写作业。尽管“星子自习室”中的自习区与饮品区并未完全分割,很多是共享长桌,但仍有相当部分消费者表示了支持。
通过设置明确的消费区与非消费等候区,消费区优先保障用餐顾客的座位需求,非消费区则可适度开放给临时歇脚的人。此举既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短暂使用空间的需求,又避免了对核心经营区的过度占用。
当然,不是所有品牌都拥有星巴克的利润,单独开辟一片新地,并不适用于大多数餐饮品牌。但星巴克此举,重点在于其在明确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了场景细化,让不同需求的人群各得其所。
对于中小餐饮品牌而言,未必要复刻“自习室”这样的物理空间,但可以借鉴其思路:比如在非高峰时段适度放宽停留限制,高峰期“晓之以理”;在门头、桌面、菜单等显眼位置标注“消费区优先”的提示,建立柔性规则……
商业场所的善意,
不该被当作“免费福利”
当然,这件事仅靠餐饮商家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多一份边界感与同理心,明白商业场所的核心属性是经营,而非免费的“公共客厅”;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则应加快完善公共空间供给,如川渝等地就在地铁内开设专门纳凉区,方便行人临时停留,从根源上减少对商业场所等过度依赖。
唯有消费者守分寸、地方政府补短板、商家善引导,才能填补公共缺口,守住品牌温情,实现良性循环。
1、热火高管:韦尔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卓越 期待他下赛季实现巨大飞跃
2、新能源汽车、“以租代售、全屋定制......宁波市消保委公布上半年7大投诉热点2025年上半年宁波全市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653件,较去年同比增长338.14%。
3、两部门: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老年失能人员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