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03:46 作者:一恍又十年
广州医生去香港公立医院上班,高薪又轻松?,在香港医生一个月多少钱
中山一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叶锦宁正在香港执业,他告诉“医学界”,“香港医生的待遇不错,同样的,其门槛也不低。”
撰文丨文 慧
责编丨汪 航
在中国香港的公立医院行医,是种什么体验?
叶锦宁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胃肠外科的副主任医师。2024年11月,他通过香港医管局与中山一院推出的“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前往香港执业,为期一年。
在此之前,他和多数内地医生对香港医疗的认知类似,“高薪又轻松”。但实际上,在香港行医并不容易,当地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生荒”问题持续已久。目前,只有约一半的医生在公立医疗系统,却要照顾香港约90%的病人。
用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的话来说,“香港医护人手短缺及医护专业人员工作繁忙是大家公认不争的事实。”为增加公立医疗系统的医生数量,香港医管局动作不断,包括招聘非本地培训医生、放开退休后延任、增加医学院的医科生名额等。
同时,“香港百万年薪抢医生”的相关话题常被讨论,这也并非噱头。香港医管局对非本地培训医生招聘所开出的月薪是7.8万-18.2万港元,折合年薪94万-218万港元,此外还有免费医疗、25天年假、培训机会等福利待遇。
“香港医生的待遇不错,同样的,其门槛也不低。”叶锦宁说。对在香港当医生的实际感受,他与“医学界”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以下是他的自述。
图源:香港医管局环球医疗人才招聘中心
专职做胃肠镜,工作较为轻松
我是去年11月来到香港的,在应聘时,就已经确立了岗位是胃肠内镜医生。
以前,我在中山一院工作时除了做内镜,还主要做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术等各类型的胃肠外科手术,但在香港,我的工作就是做胃肠镜检查。
香港的公立医疗机构都由医管局管理,共有43家医院及多个门诊,这些机构按所属区域分成7个医院联网,分别是港岛东、港岛西、九龙中、九龙东、九龙西、新界东、新界西联网。
目前,我在新界东联网工作,每周工作5天,4天在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做胃镜检查,1天到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做胃镜及肠镜检查。
叶锦宁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是一家新医院,是中央政府为支援香港抗疫而建的应急医院,于2022年12月移交给香港特区政府,由医管局接管。2023年4月起开始慢慢转型,提供普通医疗服务,不再只用于应急。
胃肠镜检查是胃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也是胃肠道早癌筛查的最佳方法。这两项检查在内地的等候时间比较短,一般一周左右,有的医院甚至可以即开即做。
但在香港公立医院,该检查的平均轮候时间之前要1年左右。自2023年10月起,应急医院也可以做胃肠镜检查之后,新闻报道说已将等候时间缩短到了2-3个月。
香港的胃肠镜检查都是预约制,由家庭/全科医生首诊后开出转诊单,预约时间进行检查。因此,我每天的工作量几乎都是固定的:16-17例胃镜或10例左右的肠镜,急诊插进来的也有,但极少。
这些工作量,相比既要出门诊又要做手术还要管病房的内地胃肠外科医生来说,非常轻松了。
有一次,一个病人过来做肠镜,刚检查就发现了他的肠道内存在较大且接近癌变的息肉,需要切除。
但他的肠道准备没做好。一般情况下,需要重新预约检查,但长时间的再次轮候,说不定息肉已经发展成癌症。我就花了2个多小时为他清洗了肠道,再逐一切除了息肉。
给病人花2小时清肠,这在我以往的工作中是不可能抽得出这个时间的。当然,在内地,再次肠镜检查也不需要等候太久,数天时间等待也不会导致病人病情恶化。
不过,并不是所有来港的医生都和我一样“轻松”。有同事应聘为香港住院医师或专科医师,工作强度就高很多。每天六、七点就需要起床,下班时间不定,一样也要值夜班。
对香港医管局的系统印象深刻
在香港医院正式上岗之前,会有顾问医生带我们培训一周,熟悉香港医管局的系统。这一系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医管局的系统是全港通联,只要是在公立医疗系统中就医,不管是哪家医院、哪家门诊部,病历资料、检查结果、用药历史等全都共享,不用病人反复口述既往病史,也避免了重复检查。
同时,医生能够快速浏览病人病历,不用担心是否有所遗漏,可以更好地评估病情及制定诊疗方案,这种统一的管理也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长期诊疗照护。
这也可能是与内地医疗最大的不同所在。我们每家医院的资料都是独立的,不同级别的医院检查结果还可能不能互认,换个医院,就可能得重来一次。现在,内地也在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情。
而在与病人的沟通方面,普通话、粤语、英文我都有使用,我是广西人,这方面没问题。
并且因为香港的公立医疗系统几乎等于全免费,住院病人连就餐都免费,所以与病人的沟通也集中在病情和诊疗方案上,不需要像内地一样解释医保、费用、药品器械等选择问题。
对我来说,文书方面也基本没有障碍,只是香港的病历和检查报告都是英文书写,需要进行语言转换。
相关表述,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我们都是使用的国际通用标准,譬如胃溃疡使用Forrest分级,息肉使用山田分型,JNET分型等。
另外,香港医管局也给予了我很多培训交流的机会,如果是工作日的培训,会由我们的上级顾问医生来给我们替班,这也是以往较为少见的。
对于公共事件的培训,医管局反应非常迅速。
今年初,玛嘉烈医院发生了一起疑似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引起的感染群案例,一名医生死亡。在事件发生后两三天内,医管局就组织了相关防护培训,督促每一位医生都要参加。
在香港做医生,门槛较高
对于在香港执业的具体薪酬,医管局有一个标准,再根据个人相关工作经验和资历来定,具体到个人会有所不同。
我在内地是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相当于香港的副顾问医生。但这两者不是完全的等同关系,具体还是要根据医管局的面试、考核情况等来定。
香港医生的待遇不错,同样的,其门槛也不低。
香港的本土医生培养路径采用的是“英国制”。路径为,先在医学院进行为期6年的本科学习,学制完成后还要参加“大考”,考试成功才会被授予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
接着,要在认可的医院担任住院实习医生,接受一年的培训,并取得经验证明书,就可以申请成为香港正式注册医生。如果要成为专科医生,还需要再进行6-8年的专科医生培训。
现在香港只有香港大学医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两所医学院,竞争非常激烈,DSE(全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也称香港高考)分数要相当高才有可能入选。
而非本土培训的医生,现在有3种路径在香港工作。一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LMCHK),这项考试据说非常难,通过率极低;二和三则是有限度注册和特别注册。有限度注册需要至少在医管局全职工作5年,接受相关培训获得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颁授或者认可的专科资格才能变成特别注册。
如果特别注册不是通过有限度注册升上来,则需要毕业于医管局“获承认医学资格”名单中的医学院。根据名单,内地共有9所医学院校的部分学制毕业生可以免试。
内地大学的获承认医学资格名单
我是通过香港医管局和我们医院(中山一院)的合作项目到香港短期工作,时间为一年。这一途径不用笔试,但需要面试。
在香港工作将近9个月,我既体会到了香港医疗系统的成熟和细致,也感受了香港医护人员的辛苦和专业。我们医院(中山一院)和香港医管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也很期待将来可以与香港的同行们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头图源自锐景,与内容无关)
1、点赞!23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五百强企业
2、专家“把脉”除隐患,网络安全公益行企业“体检”活动来到韶关
3、冯骥推荐看《南京照相馆》:没有犹豫,没有矫饰,没有抒情,只有血淋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