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荔枝突围记,广东荔枝集团有限公司
盛夏的广东,蝉鸣荔熟。7月初,走进东莞市樟木头镇壹浩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荔枝种植园,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观音绿”荔枝挂满枝头,色如红霞轻踩碧波,甚是喜人。 “‘观音绿’属于荔枝晚熟品种,从6月中旬开始陆续上市,销售期可以持续到7月中下旬。”壹浩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康介绍,“我们利用广东岭南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补贴资金进行了450亩荔枝树‘高接换种’,现在1100多亩的荔枝园内,‘观音绿’品种大约占到8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荔枝的盛名早已成为千古佳话。荔枝是广东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全省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420万亩以上,“大年”产量约160万吨,在全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进一步为广东荔枝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部省政策扶持,打造一批荔枝高标准“五化”果园,从“品种优质化、防控绿色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5个方面,不断提升荔枝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补齐保鲜加工短板,荔枝销得更远;荔枝营销体系持续拓展,农文旅融合如火如荼。广东岭南荔枝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围绕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补链延链强链。 眼下,红火了近3个月的广东荔枝已进入销售收官阶段,虽是丰产“大年”,但广东仍然有荔枝丰产又丰收的坚实底气,荔枝产业从规模优势向价值优势升级,彰显出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实践。 发力种植端引导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在今年6月举办的“6·6给‘荔’节——广东荔枝全球品鲜嘉年华”上,个大又鲜甜的“仙桃荔”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这是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研究选育出来的成果之一,今年在广州从化、阳江阳西等地全面上市销售。 夏日的广州市从化区荔枝文化博览园(以下简称“荔博园”),荔枝林被染成一片绯红,颗颗饱满的荔枝压弯枝头,而在众多荔枝品种中,个头大、形如仙桃的“仙桃荔”尤为引人注目。“‘仙桃荔’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荔枝品种之一,单果均重达50克,最大的能够达到110克,目前已销往一线城市和各大省会城市。”荔博园负责人李树峰拿出一颗如鸡蛋大小的“仙桃荔”置于掌心介绍着。 荔博园由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近年来,荔博园强化科技创新,园内的荔枝科创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为2021年荔枝产业集群项目,实验室利用中央财政补贴购置荔枝生理分析和品质评价实验仪器设备,为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最近,东莞市厚街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黄志强心情不错。今年他种植了60亩“冰荔”,产量超两万斤,眼下都已销售完毕。“很多老客户早早就发消息来询问‘冰荔’上市时间、售价等相关情况。”黄志强说。今年是“大年”,荔枝丰产,但“冰荔”依然价格坚挺。 近年来,黄志强一直坚持与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开展荔枝新品种的培育和研发。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锞介绍,中心培育了众多荔枝新品种,包含“冰荔”“观音绿”“岭丰糯”“唐夏红”等,成功入选“广东省十大主推荔枝新品种”,帮助东莞一大批荔农实现丰产又丰收。 在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广东优质中晚熟荔枝示范基地,马锞指着一棵荔枝树说:“我们在广东岭南荔枝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下,进行了30亩荔枝树的‘高接换种’工作,嫁接上自主选育的优质中晚熟荔枝品种。你看,这棵树是我们最早进行换种的,今年已经顺利结果并采摘。”目前,基地共种植了20余个荔枝品种,面向农户不定期举办培训活动,进一步推广荔枝新品种。 通过换种优质的荔枝,进一步提升荔枝的市场价值,王敏康也深谙其道。“‘观音绿’市场价格仍然稳定,很受大城市消费者欢迎,不愁卖。”王敏康笑着说。 荔枝要实现优质高产,品种固然重要,但科技力量的支撑也不可或缺。“今年我们在种植期通过无人机与机器人巡检,使用激光雷达精准识别树冠长势,提高养护水平。”荔博园生产总监韦帮稳表示,为进一步提升采摘效率,该公司结合采收需求研发数据模型,单个机器人在数据模型指引下,每分钟可采摘荔枝60颗,每日可采摘荔枝近千斤。 “2021年至2023年,在产业集群项目支持下,除了‘高接换种’外,还进行了智慧果园改造、水肥一体化系统安装、农资与机械设备采购等。”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智慧农业负责人表示。在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大屏上,基地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一览无余,还可对荔枝树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在智能水肥灌溉系统中控室中,水肥一体化系统可根据荔枝树不同季节需水、需肥规律和土壤水分监测信息,精准供应水分及养分。工作人员只需操作控制系统,有机肥便会顺着管道输送给每一棵荔枝树。 打赢“保鲜战”精深加工再上新台阶 在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馆内,摆放着一盆用清水浸泡着的荔枝。“这是用清水解冻后的冻眠荔枝,虽然已经储存了一整年,但鲜果还原度可达80%以上。”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建忠解释。剥开后,果肉晶莹剔透,一口吃下,肉质鲜嫩。 荔枝不耐贮藏,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然而随着科技的持续突破,速冻锁鲜、冻眠保鲜等技术让荔枝等季节性水果保留原始风味,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可售,跨越山海,从岭南果园走向全球市场。特别是在丰收年,可进一步缓解荔枝季节性集中上市的压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长期致力于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的研究。该所副研究员程丽娜介绍,冻眠一年的荔枝解冻后外观与鲜果没有显著差异,糖类、多酚和有机酸等营养成分保持在80%以上。 “2021年,我们申请建设了10170立方米的荔枝加工冷库,2022年,依托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了荔枝智能标准化分选线、速冻加工设备等。同时,我们公司也配套投入了5900万元。”欧阳建忠介绍,“因为有了这些新技术,我们不断扩大销售市场。今年出口荔枝超4000吨,还新开拓了中东、中亚及俄罗斯市场。我对今年的荔枝销售充满信心!”广东荔枝出口远销美国、印度尼西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位于集群联动区的廉江联兴荔枝专业合作社今年荔枝出口总量1400吨左右,同比增加50%,出口到欧盟、美国、加拿大和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仙进奉”“岭丰糯”等优质品种得到客户好评。茂名市的广东铭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出口荔枝3200吨,金额约2500万元,比去年增长80%,荔枝出口至15个国家,且新增了卡塔尔、白俄罗斯等出口国。 同样位于从化区的广州浩恩奉仕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荔枝加工如火如荼。“我们利用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了4条生产线,包括多功能荔枝果汁深精加工生产线、荔枝爆爆珠精深加工生产线等,可用来制作荔枝果汁、荔枝酱等,其中荔枝爆爆珠是我们推出的新品,可用作茶饮的配料。除了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公司负责人朱萍对记者说。 荔枝不仅要“产得出”“保得住”,更要“卖得好”,发展荔枝精深加工,以新质生产力挖掘荔枝价值,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已成为必要之举。推开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的广东荔枝庄园酒业有限公司荔枝酒加工厂的大门,浓郁果香裹挟着微醺酒气扑面而来。发酵车间内,不锈钢发酵罐整齐排列,新鲜荔枝正在这里悄然酿成琼浆。
“我们有果酒、果汁、饮用水等多条生产线,又利用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了灭菌机、果汁储罐、果酒发酵罐、吹瓶机等设备。荔枝酒也出口至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广东荔枝庄园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中波介绍。
“我们和美妆公司合作开发了荔枝面膜、荔枝护肤品。”欧阳建忠举起一套护肤品礼盒介绍,“我们提供原料并负责销售,美妆公司进行研发生产。像这款礼盒的保湿水里含有荔枝果皮提取物,可以让果皮也物尽其用,提高了荔枝的整果利用率。”
打好营销牌文旅融合更给“荔”
在“6·6给‘荔’节——广东荔枝全球品鲜嘉年华”上,来自广东主产区的各大荔枝品种同台竞艳,来自多地的带货主播现场带货;乘着《长安的荔枝》的热度,广东省高州市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举办旅游推介活动,1000斤荔枝24小时内从高州直送西安……荔枝迎来丰收季,各类营销推介活动也层出不穷。
记者了解到,今年广东省专门成立荔枝生产销售工作组,出台全省荔枝促销行动方案。“广东省将不断推广深化荔枝营销‘12221’体系和短视频矩阵运营模式,赋能荔枝销售端。”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发挥媒体在垂直领域的信息传播、资源整合、品牌塑造等功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提出着力荔枝等优势产业,发挥媒体优势,整合资源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农人IP等系统品牌建设。
“为加快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公司组建了电商销售团队,建设线上平台,创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提升自有品牌‘观荔’的品牌知名度。”王敏康表示。
如今,广东各荔枝产区大力发展荔枝农旅融合,积极开发旅游观光、采摘体验、荔枝文化等资源,拓展了“荔枝+旅游”等新业态。
临近傍晚,在荔博园内的餐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店门口更是排起等位长队。“这里的招牌菜是荔枝木烤鸡,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整个园区无需门票,游客可以自由参观。在荔枝培育区游客还可以亲手采摘各品种的荔枝。”李树峰介绍。
如今,广东岭南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现,现已形成集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现代流通、品牌营销、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从古时的“一骑红尘妃子笑”,到如今通过现代产业链“飞入寻常百姓家”,折射出了广东荔枝产业的向新之变。在这里,一颗颗荔枝终将成为照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的“产业明珠”,千年佳果,今朝更甜。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何颖
1、68.1%、40.9%、72.8%,利润增长!“AI+”“数字+”助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跑”
2、年中经济观察丨泼水狂欢、特色民俗……沉浸式体验激活乡村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