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WAIC 2025落幕,AI硬件终于找到突破口

时间:2025-07-31 18:06 作者:耀阳祖师

WAIC 2025落幕,AI硬件终于找到突破口

今年WAIC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AI硬件让人目不暇接。

汽车,眼镜,耳机……AI开始在各式各样的终端中纷纷实现商业落地。

其中,最先获得消费者青睐的,非耳机莫属。

今年WAIC现场,AI硬件公司未来智能现场展出了其今年刚刚推出的两款新品AI会议耳机Pro 3和Air 2,其中内置了面向个人商务办公场景的AI Agent——viaim大脑。



闭幕式上,未来智能还作为智能硬件代表企业,成功入选了上海市重点签约项目。



在巨头林立的AI硬件赛道,为什么未来智能成为了AI耳机赛道的优胜者?在AI耳机的战场,他们又是如何打造护城河的?

WAIC上,未来智能CEO马啸和CTO王松分别分享了他们在AI硬件领域的实践经验。

AI硬件,耳机最具落地前景

当下AI硬件产品种类繁多,但许多号称“智能”的硬件功能同质化严重,实际应用场景贫乏,未能充分打动用户。

各路厂商争相在硬件中叠加AI能力,起初的确能够吸引用户注意,但是用户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其真实价值后,很多产品就变成了昙花一现。

即便是苹果员工创业、OpenAI投资、估值曾一度高达10亿美元的创企Humane,也未能幸免沦为明日黄花。



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厂商都盲目追求“大而全”,导致功能样样都有却样样平庸,无法真正给消费者创造价值。

因此,与其死守大而全赛道,不如聚焦垂直细分场景,通过深耕单一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垂直场景的最大优势,就是需求明确,只要专研一个痛点,就能立刻提升用户体验。

那么,什么样的垂直场景最需要AI硬件的辅助呢?办公会议正是这样一个高频刚需的典型垂直场景。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开会这件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会议记录和纪要整理既耗时又关键,其质量直接影响工作效能。

这使得办公会议成为AI硬件理想的突破口,AI会议耳机正是在这一痛点上看到了机遇。

有了AI耳机,用户无需腾出双手做笔记,能够更专注地参与讨论,而会后繁琐的纪要整理也可交由AI一键完成。

并且耳机作为载体也有其独特优势——它贴近用户、佩戴时间长且不占用视觉注意力,非常适合在会议中持续收集语音数据。

在WAIC现场的直播对话中,未来智能CTO王松指出,耳机天生是与语音强相关的设备,具备语音输入输出的天然接口,而且永远无法被手机取代。

并且用户使用时几乎不需额外学习成本,就能利用AI随时随地获取帮助。


△右侧为王松

未来智能就是瞄准了这条赛道,推出了AI会议耳机,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

在由启明创投主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AI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上,未来智能CEO马啸在与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的对话中坦言,他的创业灵感,正是来自于早年做语音助手时踩过的坑——

上一代AI产品试图什么都做,却因为用户期望过高、实际体验落差大而遭冷遇。 总结教训,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从一个小切口入手,专注办公会议这样的细分场景,力求在单一点上把AI价值做到极致,于是才有了今天的AI耳机产品。



那么,有了方向之后,如何才能做好一款AI耳机呢?

如何做好AI耳机?

做好AI耳机,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系统化的架构设计。

未来智能CTO王松在直播间详细阐述了AI耳机背后的技术护城河——自研的“viaim大脑”架构和针对耳机应用场景的深度优化。

作为一家硬件起家的团队,未来智能在设计viaim大脑时更多从硬件层面切入思考。

王松指出,传统耳机的硬件和算法设计从未考虑过AI交互的需求。



例如经典的ENC通话降噪算法,主要目的是保证通话对方能听清,但AI耳机面对的是“人对AI”的场景,目标是让AI听明白用户说的话,人耳并不参与这条链路。

因此,从数据采集、传输协议到底层算法,都需要做出改变来适配AI交互的新需求。

另外,传统蓝牙协议只有“通话”和“听歌”两种模式,无法高效传输连续的语音数据。

王松主张应增加第三种“AI交互模式”,从协议底层重新设计,以保证语音从耳机采集、传输到AI处理的全链路高速稳定。

此外,未来智能对AI实用价值的规划,并不止步于当前阶段的功能实现,而是设想了一条“阶梯式进化”路径。



马啸也在论坛上谈到,目前耳机作为载体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明确可量化的价值,但在未来智能看来,这仅仅是智能办公助理形态的起点。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从一副耳机出发,进化出软硬件一体的Agentic AI办公助理。

viaim大脑将成为用户私人办公助理的核心,通过“感知-理解-推理-行动”四大模块协同工作,让AI从“你说我做”升级为“无感介入”。

比如早晨通勤时,AI耳机根据日程表和邮件内容主动列出当日待办事项;会议结束的一刻,系统已自动整理出思维导图和行动项,无需另行整理。

甚至未来通过更多终端融合,viaim大脑能够“听你所听,看你所看”,从而提前预判需求。

未来,这个“一脑多终端”的协作系统将不断自我学习提升,对你的偏好和习惯了如指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式智能办公助手。

用实用主义重构AI硬件

未来智能认为,近年来AI硬件领域出现了一种“为智能而智能”的内卷倾向——不少产品热衷于拼贴各种AI噱头功能,却未深挖用户真正的痛点。

马啸直言,AI硬件切忌本末倒置,一味炫技反而忽视了硬件本身的价值,否则最后很难在商业上成功。



今年市面上涌现的AI耳机多达几十款,这些产品良莠不齐,究竟什么才算真正的AI耳机,业内尚无公认答案。

但是有一个错误答案已经显现——不能以牺牲硬件的基本属性为代价去堆AI功能,消费者绝不会容忍核心体验有明显短板的产品。

换句话说,AI耳机,首先要是个耳机。其次,才是AI带来的附加值。

在产品发布会上,马啸反复强调“拿掉AI,耳机本身也要值这个价”。

未来智能给AI耳机制定了5+X法则,前面的“5”代表音质、降噪、续航、佩戴舒适度、外观设计,这五大硬件指标一个不能少。

把这“五大武器”练好了,后面的“X”——AI功能加成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展望未来,一种新的智能硬件公司范式正在以未来智能为代表而逐渐成型——

通过垂直场景的深度闭环、软硬件协同以及数据护城河来构筑长期优势。

深耕垂直场景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恰恰是为了厚积薄发、以点带面。

未来智能清楚地描绘了自己的扩张路线——

先以耳机为载体在办公会议垂直领域站稳脚跟,形成技术和数据壁垒,然后纵向上深化单点能力,如研发办公专用的轻量化多模态大模型;

横向上则拓展终端生态,从智能耳机逐步接入其他由感官延伸而来的硬件设备,最终构建"一脑多端"的感知矩阵,构建一个“多感官协同、端侧运行、自主进化”的智能终端网络。

王松预测,未来5~10年内可穿戴智能硬件仍将各自聚焦特定场景,但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有望催生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

届时,今天的垂直场景方案或许会融合发展成为更通用的智能终端,实现跨场景的无缝体验。

在AI浪潮下谁掌握了用户意图的入口,谁就握有了未来主动调度的权杖。

从专注一隅到广泛赋能,垂直场景的深耕将为横向拓展奠定坚实基础,成为AI硬件商业成功的有力范式。

Top

1、戏里风骨,人间烟火:陈佩斯《戏台》唱响小人物的坚守,戏台 陈佩斯2021年演出

2、民政部:2024年全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10.6万对,2020年结婚登记数量

3、河南辟谣网传考生吃豆角盒饭中毒:没有考生反馈不适,未查询到就诊记录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wxw59.cn/SKX/detail/gsabxr.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耀阳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