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美国外交官:“deterrence”翻译成“威慑” ?

时间:2025-07-27 07:32 作者:木子巫

美国外交官:“deterrence”翻译成“威慑” ?

《经济学人》最近一期Podcast(7月15日)再谈中美关系中的翻译问题,算是《经济学人》1月28日文章的音频扩展版。

这期近40分钟的访谈节目,特别收录了美国前外交官傅立民(Chas Freeman)的一段采访,谈及英文“deterrence”一词在中英文语境中的翻译差异。(1972年,傅立民作为首席翻译陪同尼克松访华)。来听听傅立民怎么说:

Podcast: Lost in translation: how language complicates US-China relations (The Economist; July 15)

傅立民认为,在西方战略话语中,英文“deterrence”往往蕴含一种以克制为基础的被动、防御逻辑。台湾方面将其译为“吓阻(hezu)”,意指通过威吓手段达到阻止或遏制的目的,在语感上较为贴近原词;大陆普遍采用的“威慑(weishe)”一词则显得更为主动,甚至略带进攻意味。他认为,与之相比,“慑止(shezhi)”等译法也比“威慑”合适。

“deterrence”一词的翻译,在外交与军事领域是老问题,却常谈常新。这不仅因为词义之争关涉战略立场的微妙差别,更揭示出一个恒久命题:语言的细微差异与语感的倾向,足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战略认知。

无论中英文,词语本身自带“气场”,如同灯泡有明有暗。粗略的翻译任务,能让灯亮、完成照明便达目的;而越是敏感的语境和翻译任务,对灯光强弱的精准还原要求越高。中文选词在语气与语义层面要准确贴合“deterrence”所传达的“克制”“防御”之意,并不容易拿捏,这牵涉语感的差异、认知的塑形,乃至话语权的博弈。

文刀君让ChatGPT把傅立民的观点制成表格,一目了然:

中译英同样有语气拿捏的问题。节目中还谈到了另一经典例子——“玩火必自焚”。这一常用于外交表态的中文表达,在英文中常被译为“Those who play with fire will eventually get themselves burned.” 

这个译法其实是借用了一句类似的西谚:If you play with fire, you get burned.

这句谚语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网络词典The Free Dictionary释义如下:

A warning that dangerous or risky actions often lead to pain and injury.

警告人们危险或冒险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伤害和痛苦。

这句谚语使用频率极高,几乎成了英语中的一种“陈词滥调(cliché)”。正如《经济学人》记者Corbin Duncan所言,这句谚语“几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情绪张力(It almost loses its emotive content.)”,听起来更像是一般的劝诫。

然而,中文的“玩火必自焚”在语气上显然更直白、更决绝,画面感也强得多,情绪浓烈,杀伤力拉满。

若要匹配“玩火必自焚”的气场,英文中更具冲击力的表达如 “you’ll be engulfed” 或 “consumed by the flames”,或许更能贴近其语义强度与情绪浓度。文刀君在讲座中谈及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时常这样总结提醒:西谚虽好,照搬有风险。日常交流无妨,政治翻译要提防。

正如节目伊始抛出的那句发问:Why is Chinese such a hard language to translate?(为什么中文这么难翻译?)——这不仅是对译者的提问,也同样是抛向中美关系研究者与外交官的一道思考题。

中文的语义天生层次丰富、含糊地带广,一个词往往兼具多重含义和情感色彩,解释空间较大。当然,英文中同样存在丰富的细微差别(nuance)和内涵(connotation),不少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也会呈现出多样的意味。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文气流失与主观取舍,误读的空间自然不小。而这种误读,远非单纯的语言纷争,有时足以在现实世界激起涟漪、引发误判。

Top

1、保民生、促消费,财政政策有力度有温度,促进民生保障

2、28-每年扩张100公里!沙俄是怎么吞并西伯利亚的1?,沙俄吞并西伯利亚的过程与前史

3、台湾非遗交流团海南行:在保护与创新中寻找合作契机,台湾 海南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wxw59.cn/TUF/detail/gccyxp.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木子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