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17:37 作者:华东之雄
日本十八线县城,挤满了抢生蚝的中国人,日本 县城
中国游客挤爆日本小城市。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出境游
01
昨天中午,我在日本新潟市的鱼市场遇见一大群上海阿姨。
她们从一艘国内始发的邮轮上下来,潮水一样涌进这个面朝日本海的小小市场,鱼市瞬间充斥着中文吆喝、支付宝扫码声和一股腥甜的生蚝味。
有阿姨在摊位前排队,有阿姨挤到海鲜柜台猛拍视频,还有人用上海话喊:“快来,这里买三送一,划算得来!”
新潟鱼市场/旅界实拍
整条市场通道不到十米宽,被几十位手提购物袋的中国游客堵得水泄不通,连逛街的当地人都愣在原地,一个劲好奇地看。
而我启程前,本来还以为,这么个十八线冷门小城,应该清静得能听到风吹海面的声音,没想到,总觉得自己身处浦西某个菜市场。
后来,我捧着刚撬开的生蚝,抬头看到隔壁桌坐着一对苏州来的夫妻,正在跟店员比划怎么真空打包。
他们跟我一样,觉得东京、大阪已经去腻了,专门从上海飞来新泻玩:“就想安静几天,结果还是被自己人包围了。”
说完,我们三个都笑了。
吃完午饭,我又带孩子去了新泻市的白根大风筝历史馆。
这里每年6月会举行“大风筝会战”,全城人把几十平米的大风筝放上天,整条河堤都在呐喊助威,馆里有一间风筝工坊,可以亲手做一只迷你风筝。
我刚坐下,旁边一排杭州小孩正举着画笔喊:“妈妈,我要画奥特曼!”带队的妈妈拼命摇头:“咱们得按照人家的制作流程来!”
和一群中国游客一起做风筝/旅界实拍
工作人员看我们全是中国人,干脆用手机翻译器问:“你们…都是…中国?”我点点头。
他憋了半天,终于蹦出四个字:“中国游客,很多。”
我突然意识到,我原本以为新泻是个偏僻的地方,甚至觉得一定是个i人行程,结果第一天就明白,这里不光有游客,还是有组织、有规模的江浙沪大军。
那些属于日本小城的安静、稀缺、原汁原味,正被一班又一班的中国直航航班和邮轮慢慢改写。
值得一提的是,几天前,我还去了京都旁边的舞鹤,那是个更小的港口城市,同样挤满了我们熟悉的面孔。
在被誉为“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桥立,我亲眼看见一车中国游客在沙洲上从胯下窥看,再拍照留念,只因为这样才能拍到“飞龙降临”的独有景观。
中国导游举着小旗喊:“来来来,想要朋友圈素材的倒立排队,一个人拍三张!”
所谓日本十八线小城躲清净,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
当成千上万同胞踏上这片土地,日本县城的风景并不稀缺,遇不到熟悉的乡音才是怪事。
02
你可能会问,明明东京、大阪、京都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为什么中国人非要坐邮轮、直航跑到新澙?
还有为什么在距离京都两三小时车程的天桥立,倒立拍照的人里一多半都会讲上海话?
其实答案很简单:去腻了、太贵了、人太多了。
过去十年,中国游客把日本主流旅游地图翻了个遍:东京的浅草寺、秋叶原、银座,大阪的心斋桥、道頓堀,京都的清水寺、金阁寺......
每年寒暑假,朋友圈就像在现场直播“东京大阅兵”,很多人去完一次又一次,已经对日本常规旅游景点提不起什么兴趣。
我在新澙遇到一位宁波阿姨,她说这是她第七次来日本:“以前我觉得东京最好玩,后来去北海道、九州转了几圈,现在想看看日本普通小地方,什么都不买,随便吃吃逛逛。”
她笑着跟我说:“结果还是看见你们一堆人来打卡,哎,人多得比宁波老外滩还热闹。”
此外,日本热门旅游城市现在真的太贵了。
别看现在日元贬值,但东京、大阪、京都的酒店房价涨得离谱。
今年樱花季,我看过新宿一家普通商务酒店,平时一晚1.2万日元,到了三四月直接涨到3.5万日元一晚,连青旅都一房难求。
就算不是樱花季,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爆买潮让日本三大城市各大商圈和景点的价格都抬高了一档。
很多国内游客一算账,发现去日本十八线小城,房价便宜一半,餐厅、景点应该也不用排队,瞬间就下单了。
再有就是看惯了新闻上日本大城市的高密度同胞,让人产生了“反向旅游”的冲动。
说得再直白点,这年头,很多人跑到日本小城,不是想看什么特别的景点,而是为了逃离在东京、大阪、京都“撞脸”的熟人和老乡。
于是找点纯粹、体验原汁原味就成了日本十八线小城最大的卖点。
但真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抱着同样的想法,结果在同一艘邮轮上出发,又在同一条街道排队买海鲜。
越想逃离,越会相遇。
当然,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日本地方政府的主动出击。
以新澙为例,别看这平时没什么国际航班,可它每周跟上海、哈尔滨各有两班直航,还不定期有上海的邮轮。
这是新泻机场死磕十多年才争取下来的资源,对一个年客流不到百万的小地方来说,这种航班密度已经是顶配。
舞鹤也是一样。
它是京都府下属的十八线小城,早就盯上了邮轮市场,动员全城资源接待中国邮轮客,一车又一车游客大巴开到天桥立。
本地政府想得很明白,京都、大阪游客太多,哪怕分一点到舞鹤,也是一笔横财。
我在舞鹤市观光案内所看见一份宣传册,第一页就是用中文写的,“欢迎中国朋友,来舞鹤感受日本三景。”
再往后翻,每个小景点都附了二维码介绍,比很多国内一线城市还懂游客生意。
我跟一个舞鹤游客信息中心的接待员聊了几分钟,她说:“以前我们连大阪人都等不来,现在中国游客一来就是好几百,太好了。”
她看着手里那本已经翻烂的中文旅游手册,表情有点不好意思,但语气非常真诚。
03
离开新澙前,我刷小红书时看到一条评论:“再过两年,你想找个没有中国人的日本小城,恐怕比登天还难。”
这给我整笑了,确实,随着航班、邮轮逐渐加码,签证政策的放宽,中国游客只会在日本走得更深、更远。
而吃到中国游客红利的日本政府已经把“观光立国”当作一个国家战略。
他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接待6000万外国游客,消费额达到15万亿日元,差不多相当于把观光业做到和汽车出口同一量级。
当然,日本大城市快撑不住了。
东京、大阪、京都人满为患,商家高兴,居民痛苦。
在东京大学近期一项民间调查中,有60%的人觉得旅游让生活变差了。
说白了,潜台词是“你们不要过来啊,我们可真烦了啊!”
去年开始,日本各地政府也纷纷祭出对策。
富士山的登山费直接从2000日元涨到4000日元,还规定下午2点到凌晨3点禁止“弹丸登山(不入住山屋的情况下,彻夜登山,并在山顶观看日出后立即下山,类似于一日来回的登山方式)”。
姬路城考虑对外国游客单独涨票价,引发不小争议。
日本观光厅、环境省也在想新花样,比如推广探险旅游,什么农场住宿、沿溪溯源、深度文化体验……
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日本大城市的海量外国游客引流到中小城市去,雨露均沾。
据说这套玩法在欧美高净值人群里很吃香,客单价比普通游客高很多,中国游客,尤其是来过日本很多次的上海游客被视为下一波潜力股。
在这个逻辑里,新澙、舞鹤,只是开始。
再往后,会有更多日本十八线小县城变成中国游客的新打卡地。
这几年,日本地方政府深知把冷门目的地推给外国人,才是救地方财政最直接的办法。
而中国游客,正好成了最有购买力的第一波人群。
很多中国游客都以为自己在反向旅游,但其实是被日本政府默默反向营销成功了。
也许几年后,你在山口县的一个小渔港,仍然能遇到一车江浙沪大妈在排队买海鲜。
那些日本的原汁原味,也都要在中文菜单和支付宝标牌的缝隙里去找。
所以,别再以为日本反向旅游能躲开同胞,当所有日本小城都在欢迎中国游客,找一个没人的角落比登天还难。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中国游客进军日本十八线小县城?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 END ————
1、国台办:民进党当局救灾迟缓不力 再次暴露其心中只有一党私利的真实面目
2、上海地震局: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的地震不会对上海造成灾害性影响,上海地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