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15:06 作者:无衣rian2011
复旦学者:建议国有机构发行锚定人民币的“碳稳定币”
会上,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李志青、刘瑜凝发布题为《稳定币助力绿色资产发展的可行路径》的书面报告,系统梳理了稳定币与绿色金融融合的全球实践与中国路径。报告重点分析了绿色资产数字化的三大实践方向:绿色RWA(现实世界资产)链上化、碳资产通证化及绿色数字货币试验。瑞士Sygnum银行与瑞典SEB合作建立链上绿色债券系统,实现了绿色债券全流程上链;ToucanProtocol将碳信用上链发行BCT通证,拓展了碳资产在DeFi中的应用;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推出以绿色能源资产抵押的数字支付系统,阿布扎比全球市场则探索碳信用与加密资产交易平台融合。
在可行性分析中,报告提出以绿色资产作为稳定币抵押物的理论依据:绿色资产具备稀缺性、政策支持与长期价值,其稳定现金流与政府背书使其成为理想抵押品。通过“碳锁定效应”设计,每发行一单位绿色稳定币需同步锁定等值碳资产,可推动碳市场扩容与绿色资源价值实现。但报告亦指出,当前碳资产确权标准不统一、定价波动大、缺乏透明审计制度等问题,需建立“可信审计+链下合规同步”机制以应对技术监管挑战。
以下为《稳定币助力绿色资产发展的可行路径》全文:
目前,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类:法币抵押型(如USDT、USDC)、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与算法稳定型(如已崩盘的Terra UST)。它们可被用作价值锚定与数字资产桥梁、交易媒介、链上融资抵押品等,是DeFi生态中的关键流动性工具。
然而,其发展亦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发行方资质参差不齐、信息透明度不足、去中心化特征冲击传统支付与货币监管逻辑、系统性风险频发等。各国监管机构已开始介入,美国、欧盟与新加坡等国正在制定相关合规标准,重点涉及储备审计、稳定机制与消费者保护。从绿色金融的视角来看,稳定币可以为绿色资产提供链上融资工具,用作绿色项目支付/结算媒介,以及建立碳资产背书的数字货币(碳稳定币)等。
其次,碳资产的通证化(通常被称为“碳币”)正在推动碳市场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路径是将碳排放配额或自愿减排信用(VCC)进行确权和标准化处理后上链,形成可以自由交易的Token。例如,Toucan Protocol将经过验证的碳信用上链,发行了BCT(Base Carbon Tonne)通证,该通证不仅可在二级市场中流通,还可作为DeFi协议中的抵押品使用,拓展了碳资产的流动性和金融应用场景。
同时,部分具有技术与制度基础的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绿色数字货币实验,即绿色资产驱动的稳定币或数字支付试验。例如,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推出了以绿色能源资产作为抵押的数字支付系统,用于推动绿色电力结算与清洁能源交易。而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则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碳信用交易与加密资产交易的平台,探索碳市场与数字金融的协同机制。
整体而言,这些国际实践表明,绿色RWA的链上映射不仅显著提升了绿色资产的可验证性、可追踪性与可交易性,也为绿色金融注入了可编程性与自动合规机制。推动绿色资源在全球数字场景中的高效配置、价值发现与政策目标协同,是未来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3、以绿色资产发行稳定币的可行性分析
其次,在激励机制设计上,绿色资产具有显著的环境正外部性,因此可通过设定“碳锁定效应”来建立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即每发行一单位绿色稳定币,必须同步锁定等值碳资产或绿色资产,使其在链上被冻结或标记,从而促进碳市场的扩容和绿色资源的价值实现。这一设计逻辑与公共产品治理相契合,既强化了市场对减排成果的需求激励,也形成了稳定币与绿色发展之间的联动机制。
然而,绿色资产稳定币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技术与监管难点。当前,碳资产的确权标准在不同国家与项目间尚未统一,资产定价机制波动较大,且缺乏统一透明的第三方审计制度。这些问题一方面制约了资产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也为稳定币机制引入了潜在风险。为应对上述挑战,必须构建“可信审计+链下合规同步”的机制体系。一方面,确保链上发行的绿色稳定币具备真实、合法、充足的绿色资产抵押支撑,防止无锚化或超发行为;另一方面,还需实现链上与链下的监管同步,确保相关资产在现实世界中亦符合绿色金融和碳市场的法律合规标准,从而真正实现绿色金融的可信链接和跨制度兼容。
中国在推动绿色稳定币发展的路径中,具备“绿色金融+区块链”双重基础,为其试点和制度化建设提供了独特优势。一方面,金融基础上,中国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发放总量均处于国际前列,为绿色资产的储备与运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基础上,中国积极推动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平台建设,尤其是在联盟链、数字人民币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绿色资产的链上确权与发行提供了可信的技术支撑。同时,政策制度上,国家已全面部署“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初步建成的碳市场体系、绿色金融体系与政策引导机制为绿色稳定币的制度对接与场景落地创造了有利环境。
从国际战略层面来看,绿色稳定币亦承载着人民币“绿色出海”的潜力与全球绿色金融治理的话语空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绿色金融工具的一部分,绿色稳定币可嵌入沿线国家的绿色项目体系,服务于跨境碳交易、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支付与国际清算等核心场景,不仅有助于降低外汇成本、提升资金流转效率与透明度,也有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人民币在国际绿色金融中的使用频率与接受程度。进一步而言,绿色稳定币能够为人民币提供本币计价与支付工具,减少对美元锚定型稳定币的依赖,提升本币独立性。在制度层面,借助绿色稳定币的实践经验与技术架构,中国亦可积极参与全球绿色金融规则的制定与绿色数字资产标准的建设,在全球可持续金融治理体系中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制度吸引力与信用基础,推动人民币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绿色竞争力持续增强。
绿色资产支持的稳定币体系,兼具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与绿色金融的政策价值,有望在推动全球资源绿色配置、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抓住数字金融转型与双碳战略叠加的窗口期,推进绿色稳定币研发与试点,为全球绿色金融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2、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农产品政策扶持
3、香港数码港率九家初创企业参展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香港数码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