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在WAIC现场看中国AI应用“引潮”世界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杨沙沙 张蔚蓝 王冬】编者的话: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在26日开幕的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国内人形机器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亮相。在WAIC现场,中外参会者与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AI)应用领域,中国已经是全球的领军者。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巩固美国在该领域主导地位。不过,摩根士丹利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而美国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差距正不断扩大。
“实战”落地,中国人形机器人加速出海
相比去年WAIC上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的静态秀,在今年的WAIC上,数百台能够“下地干活”人形机器人争相亮出独门绝技,成为社交媒体上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因登上春晚和举办人形机器人格斗赛而人气高涨的宇树科技展台吸引来最高流量。在WAIC开幕前夕,该公司发布起售价3.99万元新款双足人形机器人R1。开幕首日,宇树科技的展台上大摆擂台,4台身高约1.3米的格斗机器人两两对抗,挥拳、踢腿“力道十足”,为观众带来一场“铁甲钢拳”大秀。宇树科技市场部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公司多款机器人产品正加速量产。其中专为消防领域定制的“Unitree B1行业消防版”机器狗已经与国内多座城市的消费部门建立合作投入“实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展台呈现了一条完整的工业场景任务链:在通用具身智能平台统一指挥下,各智能体机器人自主相互通报进展、沟通工作,在电控柜操作区,机器人完成开柜、点按旋钮、合闸等多工序作业,减少高危人工操作。同时,机器人在灯泡质检线上完成产品工业检测,在物品封装区执行封装作业。在不同场景之间,还有专门的机器人完成搬运工作。在临近的展台,智能机器人企业傅利叶展示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医用康养机器人,其配有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拓展机器人在陪伴与情绪交互上的功能。
360度旋转跳、街舞Breaking,这些连一般人类都难以顺利完成的动态动作,星动纪元展台上的一副“钢铁之躯”却信手拈来,其身轻如燕的体态背后是自研关节模组和自研端到端具身大模型等硬核技术的支撑。该公司另一款可精确克隆人类手部动作的机器人已被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顶尖高校选为实验室的科研用具。星动纪元市场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公司的数百台订单中有超过半数以上来自海外,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科技企业里,有9家都是其客户。
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PNDbotics的品牌市场负责人梁骐钧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她看来,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将进一步聚焦海外场景需求,更加丰富的出海场景有助于中国企业推动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也会促进企业加强专利布局,提前进行国际专利申请,避免侵权并提升竞争力。此外,出海经历能够促进企业同当地市场的生态合作,与当地软件算法团队合作,加速市场适应与产品迭代。
在本届WAIC期间,中国的大型科技企业也纷纷亮出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路透社在WAIC开幕当天报道称,中国企业在上海汇聚一堂,支持正面临美国制裁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此次展会上,不仅有雄心勃勃的中国公司,也有特斯拉、亚马逊等西方企业。报道认为,尽管面临美国的限制,但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仍取得显著突破。韩国《每日经济》27日的报道认为,正在与美国展开技术竞争的中国计划以WAIC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示本国的AI技术实力,巩固在全球范围内的AI主导权。
AI眼镜、AI机械臂,帮你导航、答卷
在本届WAIC会场上,智能眼镜成为超高人气潮流单品。作为全球唯一与谷歌建立深度战略合作的增强现实(AR)企业,XREAL展出“芯片自研+光学自研”双驱动的“全生态空间屏”One Pro。《环球时报》记者在体验时发现,这款产品的外观与重量同普通墨镜相差无几,却能在佩戴时体验到一体化的3D视觉、影音投放以及实时翻译功能。在其互动体验屋内,戴上它可拥有几乎身临其境的赛事观感,还可通过手势远程调节室内灯光。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AR+AI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推动智能终端进入大众生活,而AI是补完智能眼镜体验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这款基于中国芯片和光学设备的产品在AI加持下优化了视觉效果,背后是中国供应链在芯片、光学、算法等核心技术上长期而艰难的投入。
阿里巴巴也携带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亮相。《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从外观设计看,这只是一款普通的黑色眼镜,但现场展示中,左右两片镜片分别可以显示不同的内容,例如导航、相机等,眼镜框架上有摄像头,可以拍照识别图像。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市面上现有产品多存在佩戴不适、续航短、AI交互弱等问题,没有让AI眼镜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而由夸克AI能力加持的AI眼镜,真正实现从基础语音指令到自然对话系统的跨越,能“听得清、听得懂、答得好”,它将成为人类另一双“眼睛”和“耳朵”,具备极强的场景穿透能力。
在哔哩哔哩展台的“UP主AI及机器人作品体验区”,一款“AI高考机械臂”正在现场作答高考题。UP主“AI研究室-帆哥”真名徐帆,是这款“AI高考机械臂”的研发者。“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机器人在答高考试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徐帆坦言,这款产品尽管还不是很成熟,但也受到市场关注。“在全球范围内,软件层面已经卷出花样来了,但在硬件层面开发得还远远不够,AI和硬件结合的案例还需要市场探索。”徐帆称,市场正寻找下一个能够和AI结合的消费级机会,能够像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一样,成为未来10年的国民级消费产品。
面临美国打压,中企仍然“全球领先”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参与WAIC人形机器人产业论坛期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美国对于中企在AI领域的打压在加强,但无论是今年上半年的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和参与“半马”比赛,还是WAIC现场各家企业大秀机器人“走跑跳”能力,都体现出国内企业在人形机器人“体能”控制方面的能力。江磊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在人形机器人的“体能”方面领先全球。但现在,国内的业界有信心这样认为:论“体能”控制,中国人形机器人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现在人们开始更多地期待人形机器人去进厂‘打工’,比如去辅助生产粮食等具体应用,这些可以算是‘技能’方面的能力。”江磊对记者分析称,在人形机器人“技能”应用方面,中企相比美企拥有几个明显优势:“第一是制造业优势。研究人形机器人这样的具身智能产业,得有产品作为‘本体’。由于我们强大的供应链竞争力,很多硅谷企业都想从中国买机器人做训练。第二是数据优势。如今数据的采集与研究越来越像工厂生产模式,而美国企业无法像中企这样拥有丰富的制造业数据。此外,在人形机器人的投融资和应用场景示范方面,中国政府也给予企业相当多的便利与支持。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产业的大融资项目令人应接不暇,汽车、餐饮和金融行业也加速接入人形机器人应用。”
中国电信集团首席科学家、美国贝尔实验室院士毕奇2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就AI产业发展程度来说,目前第一名和第二名是中国和美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分析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和工程领域,美国的科研基础远远超过我们,但是在工程方面我们有一定优势,毕竟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有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因此在工程应用方面中国还有一定的优势”。毕奇认为,目前处于第三梯队的欧洲以及日本韩国,和中美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它们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强大,市场基本被美国AI产品覆盖,未来能否追赶还难以判断。”
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首席人工智能官菲利普·兰巴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作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力量,全球已开启AI规模化产业应用新篇章。有相关调研表明,2024年,有78%的全球企业已开始使用AI技术驱动运营升级与商业创新。在中国,“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雄厚的产业基础、多元的应用场景、丰富的创新资源,正催生快速崛起的AI产业集群,使中国成为全球AI产业发展的高地,也是最积极践行AI规模化应用的全球市场。
在采访中,多家国内人形机器人生产企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未来计划在东盟国家部署关键零部件生产,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产业链条延伸出海。东盟智慧产业联盟主席陈志辉对记者表示,东南亚很多传统工业园区正向更加自动化、数字化的工厂转型提升。中国有非常优秀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未来东盟国家应利用同中国便利的贸易条件,开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合作。
1、不要老是把苏超跟中超,跟国足对立。只要能帮助中国足球发展,这些都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