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1杯拿铁 = 1杯石油 ?星巴克减碳没有Plan B

时间:2025-07-28 15:56 作者:非非

1杯拿铁 = 1杯石油 ?星巴克减碳没有Plan B



作者丨吴姿

令人意外的咖啡碳足迹

“当我们优雅地喝一杯拿铁咖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杯咖啡为地球增加了多少负担?”

7月18号的北京,酷暑带来了36度的高温。在北京新国展W105会议室,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张雷拿着一杯星巴克咖啡站在台上,向台下听众发问。根据他过往的研究,生产一杯传统的拿铁咖啡产生的碳排放,几乎等于甚至大于同等体量的石油产生的碳排放。

“这意味着你拿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杯石油。”张雷总结道。台下距离他最近的第一排观众中,就坐着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

咖啡石油的例子简单易懂,大抵可以很快让一个门外汉意识到,咖啡产业的减碳行动有多重要、多严峻。

可资佐证的还有伦敦大学曾做过的一项研究:一杯拿铁的碳足迹为0.55kg,卡布奇诺的碳足迹为0.41kg,馥芮白的碳足迹为0.34kg,意式浓缩咖啡碳足迹为0.28kg。

作为对比,一杯茶的碳足迹仅为0.03kg,远低于咖啡饮品。

但张雷接下来话锋一转:只有拿着星巴克,他的焦虑才会缓解,因为与传统咖啡不同,星巴克咖啡的碳排放至少已降低了50%。

做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品牌连锁店,“减碳”对星巴克绝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你喝的每一杯星巴克咖啡,从咖啡豆的种植到烘焙、运输,再到店里为你制作出一杯香浓的拿铁,这些过程都会产生一些对地球不那么友好的气体,它们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碳。

这些气体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让地球越来越热,导致气候变化,比如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海平面上升等等。

星巴克要减碳,主要有两大原因:

对品牌形象负责:作为一家全球性大公司,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助于提升星巴克的品牌形象。杯子、吸管、包装这些一次性用品如果不改进,会被环保组织和消费者批评;门店用电、物流运输、咖啡机工作都会产生碳排放,这些如果不优化,也会影响它的环保评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环保,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对环境友好的品牌。星巴克这样做,也能赢得更多顾客的喜爱和信任。

保护生意:咖啡豆种植要用水、用地,受气候变化影响特别大。气候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咖啡豆的产量和质量,长远来看,保护环境也等于保护自己的生意。对环境变化作壁上观,将来可能连好豆子都种不出来。

作为一个全球知名品牌,星巴克的3万余家门店遍布世界各地,它卖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若在环保这件事上落后,会显得过时而不负责任,失去消费者的好感,也难以获得未来的增长机会。

星巴克要做的是:种植更环保、杯子可回收、门店更节能、物流更高效……最后把产生的碳“抵消掉”,即“碳中和”。换言之,星巴克要努力做到两件事:

一是减少排放。尽量减少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比如,他们可能会使用更节能的设备,用可回收的杯子,或者支持种植咖啡豆的农民用更环保的方式耕种。

二是抵消排放。如果有些温室气体实在没办法避免产生,他们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抵消”掉它们。最常见做法就是植树造林,因为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其“地球向善”(PlanetPositive)的愿景,旨在实现碳中和、水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减量化。

星巴克承诺,计划到2030年实现其全球业务和供应链的碳中和;到2030年减少50%的用水量,包括门店、生产及供应链环节;力争减少50%的垃圾填埋废弃物,并在运营中优先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

星巴克在给雪豹财经社的一份书面回复中确认:上述目标没有变化。“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并致力于成为一家对自然资源回馈多于使用的资源积极型企业。”

最难搞定的不是门店变绿

中国是星巴克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深耕中国26年,可持续理念早已融入星巴克的每一家门店和每一杯咖啡。”星巴克中国CEO刘文娟表示。

过去几年,星巴克和远景科技已陆续在星巴克的门店和咖啡产业园开展了一系列可持续实践,这些举措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在星巴克全国超过7500家门店,实现店内核心运营设施全部接入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以此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实时追踪,根据不同门店类型和不同时段的运营特点,实现门店节能降碳并提升营运效率。

在星巴克咖啡创新产业园,实现园区节能、降本、减碳的多项目标。比如,园区每年可节约超过1.7万立方米水,约相当于7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的水量;2.6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板,覆盖园区日常用电量25%以上。

这两部分是相对比较容易达成的,它属于星巴克中国碳排放的“范围一”和“范围二”。这两个范围,指的是星巴克直接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比如门店、产业园等,以及星巴克因购买和使用外购电力、蒸汽、热水、制冷等能源而产生的间接排放。

真正难搞定的是星巴克定义的“范围三”。

这个范围,指的是星巴克的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其中以星巴克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在其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为主。

星巴克减碳,并非易事,这跟它的商业模式脱不开关系。

星巴克是以餐饮服务为核心、零售业务为延伸的复合业态企业,主要营收来自现制饮品与食品的门店即时消费(如咖啡、茶饮、烘焙食品);另一面,星巴克通过多元化业务拓展了商品零售业务,比如瓶装咖啡、咖啡豆,以及杯子、咖啡器具等品牌衍生品,通过自有门店、商超、电商等渠道销售。

这种“现制饮品+包装商品”的双轨模式,让它的碳排放兼具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双重特征,因而也就需要同时解决能源密集型门店和长供应链排放的减排难题,这也是它的碳中和战略覆盖“从咖啡种植到顾客杯具”(Farm toCup)全链条的最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供应链上游减碳被视为零售行业减碳进程中最关键且最具挑战的环节。具体到星巴克,在它的全价值链碳排放中,有约70%来自供应商。这就意味着,在优化自身运营排碳路径的同时,星巴克还必须主动推进更复杂、更有挑战的供应链碳减排。

这就是刘文娟和张雷当天同时出现在发布会的原因,他们将代表各自公司对外宣布一项为期三年的合作:

星巴克和远景科技将在此前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碳管理平台,逐步覆盖星巴克100%的直采供应商和重要的间接采购供应商,对核心供应商及数千个产品进行产品碳足迹测算,完整体现星巴克价值链的碳排放,并定制针对性解决方案,优化减排路径。

按照双方的官宣,不论是来自食品、乳业或是物流、包装,星巴克将为不同垂直领域、不同规模的供应商清晰呈现各环节的碳排放现状。以乳业为例,作为星巴克价值链中最大单一碳排放源,星巴克与远景共同开发可持续乳业数字化管理工具,制定解决方案。

“欢迎供应商把为星巴克供应链减碳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身经营的更广泛领域,从而促进餐饮零售行业更多领域和更大规模的绿色转型。”星巴克对雪豹财经社表示。

一杯可持续咖啡的实现,需要全价值链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咖啡的温度,也是科技的温度。”远景创始人兼董事长张雷表示。

结语

你可以把碳中和想象成一个现代企业的“环保体检报告”。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环保、讲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消费者、投资机构也都越来越重视。如果一家企业还在大量制造污染、排放二氧化碳,不仅形象差,还可能被罚钱、丢市场、招不到员工,甚至连贷款、融资都会变难。

星巴克logo中的女性形象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传说塞壬用美妙的歌声诱惑水手,星巴克用塞壬做logo,既是象征咖啡令人沉醉的吸引力,也是向咖啡贸易的航海历史致敬。星巴克logo的绿色从偶然的设计选择,逐步演变为主动的环保意识符号,与星巴克近年大力推行的碳中和战略形成了映射。

星巴克实现碳中和,就像一个人努力保持自己的“碳足迹”为零,既是为了地球,也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这不光是星巴克一家公司的事,也是全球很多企业都在努力的方向。

不变绿的企业,没有未来。

封面来源丨星巴克官网

Top

1、八路军战士沈长龙17岁参军抗日、16处伤疤在身,沈长银,沈长平

2、“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3、机器人“霸屏”!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围观未来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wxw59.cn/XPW/detail/jsxiiy.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