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13:54 作者:残lian
梁丹媚:遭越南“背刺”,印尼和美国谈判关税时陷入两难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丹媚】
2025年,世界见证了美国地缘经济战略的一次急剧转向。
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和“公平”为名,挥舞关税大棒,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贸易战。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重塑全球供应链、遏制中国影响力、并重新确立美国经济霸权的战略行动。
4月初,华盛顿宣布了其“对等关税”计划,清单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对越南出口商品加征46%的关税,对柬埔寨加征49%,对泰国36%,对印度尼西亚32%,对马来西亚也达到了24%。
这些数字远超市场预期,瞬间在亚洲新兴市场引发了恐慌。消息公布后,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等东南亚国家货币应声跳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荷兰国际银行的分析师直言,受此次关税公告打击最严重的地区无疑是亚洲新兴市场。
美国官方将此举包装为对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回应,声称是其他国家的高关税壁垒迫使美国采取“对等”措施。然而,这种叙事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许多被加征高额关税的东盟国家,恰恰是美国享有巨额贸易顺差的来源地。2024年,美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高达4768亿美元,其中东盟对美出口352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277亿美元。
更深层次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地缘战略意图。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这轮关税是华盛顿“一次蓄谋已久的升级”,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经济胁迫,强行推动全球供应链与中国“脱钩”。通过大幅提高东南亚国家产品的成本,特别是那些深度嵌入中国产业链的产品,美国试图让维持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变得“在经济上不划算”。
此外,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巨大不确定性本身,也成为一种战略武器。
华盛顿在4月宣布高额关税后,又宣布推迟90天执行,为双边谈判留出窗口。这种“极限施压”的策略,让目标国家和企业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与焦虑之中。企业无法制定长期投资计划,资本支出和贸易活动因政策前景不明而受到压制。这种人为制造的混乱状态,最大化了美国在双边谈判桌上的筹码,迫使各国争相寻求与美国达成任何能够提供些许确定性的协议,哪怕代价高昂。
截至发稿时,东南亚多国与特朗普政府谈判的关税变化 作者制图
东南亚国家,无论情愿与否,都已被卷入这场大国博弈的漩涡中心。
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关税大棒,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本应成为地区国家抱团取暖、集体应对的天然平台。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揭示了“东盟方式”(ASEAN Way)在赤裸裸的强权政治面前的脆弱性。
问题的根源在于,东盟作为一个组织,其核心运作原则是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这使得它在面对一个拒绝多边框架、奉行“交易式”双边主义的强大对手时,显得力不从心。
东盟的反应机制是发布联合声明和呼吁对话,而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则是绕开多边机构,通过双边施压达成符合自身利益的“交易”。这两种模式的根本性错位,决定了东盟无法形成统一的、具有威慑力的反制力量。
几乎在东盟发表联合声明的同时,各成员国已经开始了与美国的双边接触。越南迅速派遣高级别代表团访美,展开密集磋商。泰国也公开表示愿意与美国谈判,寻求解决方案。作为2025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虽然努力协调各国立场,试图推动“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挑战,但其自身也面临着25%的关税压力,同样被迫卷入了与美国的双边谈判。
越南的协议为其他东盟国家设定了一个新的、极高的“参照基准”。它彻底改变了地区内其他国家的博弈逻辑。
各国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如何联合抵制美国的非法关税,而是如何通过双边谈判,为自己争取一个不劣于(甚至优于)越南的“交易”。这使得东盟成员国之间从潜在的合作伙伴,瞬间沦为争夺美国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手。印尼工商界人士就曾公开表示,越南20%的关税对印尼构成了直接的竞争威胁,因为两国在纺织、鞋类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高度重叠。
美国的“分而治之”策略取得了完美成功。通过率先与越南达成协议,华盛顿巧妙地瓦解了东盟形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将一个集体性危机,分解为一系列孤立的双边问题。东盟各国被迫在相互猜忌和竞争中,独自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最终只能吞下各自的苦果。
1、“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2、热身赛两连胜!曼联4-1樱桃 多古传射霍伊伦闪击德里赫特自摆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