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概念】美海军航母或将为空军敏捷作战运用概念带来新能力,美海军航母战斗群
简介
美海军学院《Proceedings》杂志2025年7月发布一篇名为《美海军航母或将为空军敏捷作战运用概念带来新能力》的文章,探讨了将航母及其舰载机联队与美空军敏捷作战运用(ACE)框架相整合的可能性,指出这种整合既能降低航母在作战中的风险,又能增强联合空中力量的作战灵活性与效能。下文为此篇文章主要内容。
航母是美国军事力量的象征,自2023年末以来,美海军航母一直用于打击也门胡塞武装部队。航母作战能力强大,用途广泛,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是将航母及其舰载机联队更好地整合到美空军的敏捷作战运用框架中。过去几年,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演习已多次展示海军航空兵部队从岸上基地行动的能力,但针对航母与空军保障和机动作战的整合的研究还不够多,以新方式运用海军航母能力来支持联合空中力量,可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强大的作战能力和灵活性。
1
敏捷作战运用
部队的前沿部署和保障行动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过去几十年,为追求规模缩减和效率提升,美国的空海力量被整合到数量相对较少的大型高效的“力量生成枢纽”中,包括固定的空军基地和机动的航母打击群。美国在整合大型力量的同时,对手也在大力发展反制手段,包括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以及特种作战部队和无人系统等非对称威胁,都是专门为打击美国“力量生成枢纽”而设计的。对手想要避免在空中与F-35交战,而是计划在地面或舰上摧毁它们。
美海军可以依靠机动、欺骗和反情报、监视和侦察(ISR)战术来避免被瞄准,但由于美空军基地是固定的,规避手段相对较少。意识到这一点后,美空军正在发展敏捷作战运用概念。《空军作战条令 1-21》指出,敏捷作战运用是“在威胁时间内执行的主动和被动机动方案,旨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生成作战力量”。
敏捷作战运用的核心是机动,将作战力量从大型枢纽分散到小型基地,从而增加对手的打击目标数量,同时降低每个目标的自身价值。每增加一个目标,都会给对手的监视系统带来压力,并消耗其武器库。敏捷作战运用还强调持续机动,当部队重新部署后,对手不能因某个基地此前没有空中力量就掉以轻心,仍需要反复确认。敏捷作战运用的目的是给对手制造困境。
然而,敏捷作战运用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美空军基础设施缺乏舰船的机动性。航母和舰船可以长途机动,不依附于基地,不需要与固定基础设施紧密绑定。但岸基基础设施也具备与舰载航空不同的特殊优势:可修复性、规模和模块化。
第一,跑道可快速修复。美空军“快速工程部署重型作战维修中队”经训练后,最快1小时就能修复跑道。大多数岸基跑道很难完全失去功能。例如,一条典型的1万英尺×150英尺的跑道,在作战条件下可能只需7000英尺×50英尺就能保障战术飞机起降。因此,“切断”跑道可能无法阻止飞机作战。而且,在安装了M-31机动拦阻装置的设施上,带尾钩的飞机只需1000英尺跑道就能着陆。因此,击中航母飞行甲板可能会暂停飞行任务,但岸上跑道上的一个弹坑可能几乎不会产生作战影响。
第二,跑道规模也很重要。美海军陆战队的F-35B和舰载机可以在很短的跑道上着陆,但美空军的一些飞机,如联合部队依赖的KC-135和KC-46加油机,确实需要更长的跑道。因此,陆基机场的长跑道有助于确保美国全部空中力量能够投入战斗。
第三是模块化。“福特”级航母的成本超过130亿美元,其高昂成本不仅因为它具备一条跑道,还因为它集燃料库、弹药库、指挥控制平台、维修设施、食堂、宿舍、动力装置等功能于一体。然而,并非所有这些关键功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空军基地都需要。在敏捷作战运用概念中,跑道仅提供跑道的功能,另一些设施可用于储存武器,或支持航空任务的其他部分。敏捷作战运用通过多个基地的协同来生成力量。
2
优势拓展
美海军通常以航母为中心组建空中力量。如果想让舰载机联队发挥作用,航母需要部署能够抵达远距离任务区域的飞机,如F/A-18E/F“超级大黄蜂”的作战半径约为500英里。虽然加油机可以大幅延伸舰载机联队的作战范围,但航程更远的飞机可以让航母在远离威胁系统的位置作战,从而降低风险。在未来冲突中,可能会出现航母所面临的风险与其前沿部署的潜在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因此,将航母及其舰载机联队与岸基航空力量更好地整合,是美国防部应深入探索的思路,这种作战方式既能惠及联合部队,又能降低航母面临的风险。
美海军正在将航母的独特优势(机动性、维修、武器储存、指挥控制、信息处理等)与岸基基础设施的优势(如前所述的可修复性、规模和模块化)相结合,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O)和分布式海上作战的试验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这种整合意味着舰载机联队可以从航母飞往前沿基地,与其他岸基资产结合,进行加油、重新装弹、执行作战任务,然后根据需要返回航母进行维修、人员休整或满足其他需求。航母可以在远离威胁的区域待命,除非需要回收飞机或向前沿基地运送零部件、人员或其他物资。
与岸基设施结合不仅仅是让舰载机联队离开航母行动,还可以使航母更全面地支持联合空中力量。F-35系列或许最能实现这种潜在协同能力,美空军F-35与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型号有很多相似之处,各军种应更深入地探索作战条件下的联合保障能力。例如,A、B、C三型F-35使用相同的雷达,许多航电和任务处理系统也有相似之处。航母搭载的CMV-22或MH-60可以为前沿部署的空军战机提供维修支持,这是对航母维修设施和专业技能的高效利用。虽然F-35A需要留在岸上基地,但飞行员和维修人员可以通过其他平台往返于航母与基地之间,为从起飞任务做准备。
航母与岸基设施的结合可能会进一步带来海上作战力量的整合,空军维修人员可以登上航母支持联合维修行动(同时协助舰载F-35C和岸基F-35A)。尽管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未来一款“F-35D”或许能融合A型号和C型号的优势,比如配备内置机炮、重量更轻(不完全用于航母着陆)、机翼更大(航程更远),同时具备航母起降能力。
3
试验路径
联合部队应通过兵棋推演和演习试验来确定上述整合及相关概念的价值,并验证其可行性,从而快速判断该概念是否值得进一步探索。
这种岸上与海上的整合并非没有先例。二战期间,美陆军航空队的战斗机从海军舰艇起飞后在岸上基地着陆。“象牙皂行动”(Ivory Soap)中,美陆军航空队的维修人员在“自由号”舰船(Liberty ships)上为B-29提供支持。此外,20世纪70年代,美海军作战部长埃尔莫・朱姆沃尔特上将曾主张让部分空军战斗机具备航母起降能力。整合不应只涉及远征前沿基地作战和海军航空兵,还需要纳入空军。美空军可以考虑采购航程更远的F-35C来增强舰载航空力量。
与岸上整合不应成为航母的主要任务,只是一种在降低航母风险的同时仍能惠及联合部队的潜在解决方案。利用现有资产创造新能力和作战概念,可为指挥官提供灵活性,同时增加对手的决策难度。即便这一理念不会成为核心作战理论的一部分,它也可能在战争中成为一种有用的“备用能力”。航母是独特的资产,也是美国力量的象征,领导人必须探索在各种风险场景下运用航母的方法。
4
总结
将航母及其舰载机联队与空军敏捷作战运用框架整合,是提升联合空中力量效能的重要探索方向。这种整合能结合航母的机动性、综合保障能力与岸基设施的可修复性、规模及模块化优势,既降低航母面临的风险,又通过舰载机联队与岸基资产的协同作战、各军种在维修保障等方面的协作,增强作战灵活性与力量生成效率。尽管存在诸多需要验证的细节,但这一理念为在复杂威胁环境下优化航母运用、强化联合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新路径,值得进一步推演和实践,以充分发挥海空力量协同的潜力。
1、宝可梦手游涉嫌抄袭中国画师,官方发表致歉声明,宝可梦原作
2、据我所知,整个电影界都为《南京照相馆》的成绩感到振奋,不存在犯酸郁闷的情况
3、毕业季就业指南!观网陪你避坑突围,解锁职场新可能!,观网 知乎